对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两个版本的研究

2018-02-10 20:11张国新
关键词:苏维埃中央苏区研究

张国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毛泽东是调查研究大家。他历来看重自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活动,特别把《才溪乡调查》发给参加第二次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阅。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形势处于十分严峻的背景下开展的又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当时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毛泽东先后去了三次。1933年11月是第三次去 (前两次分别为1930年6月和1932年春),调查历时10多天,写成《才溪乡调查》这一社会调查经典。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乡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经济、政权、民生、文化、教育等建设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用事实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革命根据地各种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驳斥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论断,对当时整个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体系化和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是研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和实践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史的具有不可否定的重要文献,是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具有重要作用的文献,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

鉴往知来,温故知新。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所体现的毛泽东的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历久弥新。重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既有历史意义、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全面、深入研究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重大价值,离不开对《才溪乡调查》不同版本的研究。

由于多种原因,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有多种版本,或新中国成立前的版本,或新中国成立后的版本;或毛泽东在世时的版本,或毛泽东去世后的版本。这些版本都烙有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印记,时代的印记、人的思维的印记,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印记,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印记,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的印记。研究不同版本有利于研究社会发展脉络,时代发展脉络、人的思想发展脉络,中国苏维埃运动脉络,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脉络;对于正确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于正确解读困境中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思想和实践,对于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从思想及文风视角认知毛泽东的群众观,都具有历史和现实启迪作用;对于批判当今社会出现的丑化、歪曲、诋毁和虚无毛泽东和中国苏维埃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思潮,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多种版本中,有两个版本很有代表性,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是解放战争后期的版本,一个是毛泽东去世后的版本。

(一)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一个版本。1948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的竖排本《毛泽东选集》,共上下两册,上册第203页至220页收录了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全文。该书深红色封面上明确写着“党内文件 干部必读”字样。

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毛泽东没有时间审阅这个版本《才溪乡调查》。

不过,应该肯定的是,刘伯承、邓小平对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 《毛泽东选集》非常郑重,选录《才溪乡调查》是经过反复研究,严格审阅的。

可惜的是,这个版本的编辑者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没有说明收录的《才溪乡调查》是根据什么书刊,即版本来源。

(二)毛泽东去世后,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一个版本。1993年,全国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时代的要求编辑的《毛泽东文集》(八卷本),第一卷第322页至342页收录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全文。非常明确,毛泽东没有可能审阅这个版本《才溪乡调查》。

不过,编辑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则明确说对收录的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一文,作过校正、订正、技术性处理。

要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编辑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说明了《毛泽东文集》第一卷收录的《才溪乡调查》,是“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刊印”的[1](P342)。 从当时情况分析,《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收录的《才溪乡调查》可能主要来源于1941年延安出版的由毛泽东主编的《农村调查》一书。

将以上两个版本《才溪乡调查》作研究比对,可以发现由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本的《才溪乡调查》与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才溪乡调查》,有100多处不同,包括标点符号。这无疑对如何认识中央苏区苏维埃运动及社会状况及大众文化传统,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发展,如何研究和解读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如何解读毛泽东 《才溪乡调查》的重大历史意义及现实作用,提供了不小的空间。

1948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版《才溪乡调查》与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版《才溪乡调查》,相同或基本相同方面:

(一)整体结构一致。都是由相同的七大部分构成,即由“行政区划”、“代表会议”(由“代表数”、“代表团”、“代表与居民的关系”、“代表的政治表现”、“代表的调动与补选”、“女代表”几部分构成)、“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由 “劳动力问题”、“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日常生活”、“物价”、“经济公债” 几部分构成)、“文化教育”七大部分构成。

(二)小结构,部分不一致。主要是一些小段落的分法不同。

(三)语言风格、语境,基本一致。

(四)思想内容一致。对此,可以从三个视角认识:

第一,毛泽东作过多次才溪乡调查,作第三次才溪乡调查时,他已经被排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层之外,只是挂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主要负责人。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失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除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第五次军事“围剿”外,还对中央苏区实行更加疯狂残酷的全面的经济封锁。在当时,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着打破敌人的新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两大任务,形势非常严峻。

对于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应该怎样反对敌人的第五次军事“围剿”,毛泽东提出过许多可行的对策、建议,但是没有被当时掌握中共中央和红军大权而实行错误路线的博古、李德等领导采纳,致使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反“围剿”处于非常被动、危险的境地。对此,毛泽东无可奈何。

对于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应该怎样打破敌人的严酷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多次告诫当时的中共中央和红军的主要领导,经济建设是关系着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2](P119-120)为准则,对付敌人的严酷的经济封锁。然而,毛泽东尽力排除中共党内外及红军中的各种左倾错误思潮和行为的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和红军主要领导的理解和认可。

为着探索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局部地区执政的经验,总结尊重人民、为人民利益办实事的经验,更好地发展苏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的经验,经济生产为革命政治服务的经验,毛泽东面对上层的错误虽然有怨气,但是却没有消极,而是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中央苏区的巩固苏维埃基层政权及经济建设中,投入到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严酷的经济封锁的战斗中。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进行了他对才溪乡的第三次调查。

毛泽东怎样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怎样与“一切机会主义”斗争,怎样以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文风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从他的“给领导及相关部门参考,更是给广大群众看”的《才溪乡调查》就可以知道。

第二,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把造成中央苏区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捣乱、“可恶的国民党的封锁”[1](P338), 从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以正视听。客观地讲,这个结论很有针对性,是正确的。其现实性在于,有力地回击当时有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历史的虚无,对毛泽东的丑化、歪曲、诋毁和虚无。

第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以铁的事实,批驳“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即“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等[3](P322~342)。针对性很强,既有历史的意义又有现实的意义。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捡起当年已经被毛泽东批驳的那些谬论来解读中央苏区历史和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的,非但如此,他们还倒打一巴掌,竟然污蔑毛泽东不抓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而致使红军反“围剿”失败。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回击。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由此可知。

1948年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版《才溪乡调查》(以下简称48年版)与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文集》版《才溪乡调查》(以下简称93年版)的不相同方面,前面已经讲到,有100多处,包括标点符号。兹举数例并加以辨析。

第一:93年版,“四 代表的政治表现”中,“忙于找自己的生活,分配工作不上紧做”[1](P324)句;48年版,“四 代表的政治表现”中,“忙于找自己的生活,分配工作不上心做”[3](P204~206)句。

辨析:“不上紧做”,说的是有心要做,但是没有抓紧做,有些拖拉;“不上心做”,说的是没有把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应该有的地位,做起来,敷衍了事。二者,“不上心做”分量重,或许更符合当时有的农村干部的实际情况。

第二:93年版,“五 代表的调动与补选”中,“当红军的二十七人(去年十一月一回去的)”[1](P324)句;48年版,“五 代表的调动与补选”中,“当红军的二十七人(去年十一月一次去的)”[3](P204-206)句。

辨析:“一次”与“一回”,数量词,意思基本相同。没有必要将“一次”改为“一回”。“一次”,在《才溪乡调查》全文中多次使用,更符合当时毛泽东的语言风格、说话语气。

第三:93 年版,“此次选举”中,“去年,十六岁以下的吵选举权,以为他们当红军的不少,工作也做得多,为什么没有选举权”[1](P326)句;48 年版,“此次选举”中,“去年,十六岁以下的吵选举权,以为他们当红军的不少,工作好得多,为什么没有选举权”[3](P206-208)句。

解析:“工作也做得多”,强调的是工作干得多,但不能说明工作干得好与差。“工作好得多”,强调的是工作质量好,工作数量可能多也可能少。就当时情况分析,年轻人革命热情高,责任心强,“好胜斗强”,首要想的是努力地尽快地做好事情,完成任务,不是争个人面子。故用“工作好得多”为宜。

第四:93年版,“此次选举”中,“他们的组织候选名单与发动群众对候选名单的批评,他们的联系选举于别项工作,他们的组织工人与女子当选”[1](P327)句;48 年版,“此次选举”中,“他们的组织候选名单与发动群众对候选名单的批评,他们的联系选举与别项工作,他们的组织工人与女 子当选”[3](P206-208)句。

解析:这是一组明确的排比句,93年版“他们的联系选举于别项工作”句,将“与”修订为“于”,就行不成排比句了,语气与上下句也显得不连贯,而且意思也不全相同。还是48年版“他们的联系选举与别项工作”句恰当。须知,毛泽东写文章善用排比句,一气贯通,思想连贯,感染力强。48年版这组排比句,就如是。细细研读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很容易发现,毛泽东在该调查报告中还用了不少排比句,就是有力证明。

第五:93年版,“乡苏下的委员会”中,“举数例于下”[1](P327)句;48 年版,“乡苏下的委员会”中,“举数例于左”[3](P208)句。

解读:93年版“举数例于下”句,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语境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书写格式。当时社会通用的、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书写格式,是从右至左的竖写。48年版“举数例于左”句,符合当时社会的书写格式,所以用“举数例于左”句为宜。当代社会规范的书写格式,是从左至右的横写,所以93年版将“于左”就改为了“于下”。这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恰当,毕竟“左”与“下”概念不同。为尊重历史,尊重那时历史的语境,又为使当代人易懂,93年版可以不将“于左”一词改为“于下”一词,只需要对“于左”一词加注释就可以。

第六:93年版,“乡苏下的委员会”中,“规定到地方苏维埃组织法里面”[1](P328)句;48 年版,“乡苏下的委员会”中,“规定到《地方苏维埃组织法》里面”[3](P209)句。

解析:当时,中央苏区已经制定《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等。48年版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用的是“《地方苏维埃组织法》”,“地方苏维埃组织法”加了书引号。就“乡苏下的委员会”全文看,毛泽东笔下的《地方苏维埃组织法》,指的就是《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 (草案)》两法,只不过使用了简称,而不是泛指关于地方苏维埃组织法规。93年版用的是 “地方苏维埃组织法”,未加书引号,是泛指,与48年版不同。二者相比,还是“规定到《地方苏维埃组织法》里面”句,更符合毛泽东原意。还有一点要指出,那些年代使用标点符号与现代使用标点符号也有区别。

第七:93年版,“劳动力问题” 中,“男劳力”、“女劳力”[1](P330)句;48 年版,“劳动力问题”中,“男劳动”、“女劳动”[3](P210)句。

解读:“男劳动”、“女劳动”,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习惯用语。其实,当代社会农村有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用语。还是用48年版为宜。当然,为使当代人易懂,可在“男劳动”、“女劳动”处加注释。

第八:93年版,“经济公债”中,“我们郑重介绍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的光荣成绩于全体工农群众之前,我们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这几个乡,使几千个乡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一样,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1](P340)句;48年版,“经济公债”中,“我们号召全苏区几千百个乡,一齐学习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我们郑重介绍这几个乡的光荣成绩于全体工农群众之前,造成几千个乡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使之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 坚强 的前 进阵 地”[3](P218~219)句。

解析:一从当时中央苏区的历史看,才溪乡是模范乡,二从毛泽东前两次才溪乡调查后即号召苏区各地学习才溪乡等事实看,48年版,毛泽东的意思是,在前我们已经号召学习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在这个基础上,再介绍他们的模范光荣成绩,目的是使全苏区几千个乡自觉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93年版,认为毛泽东的意思是,我们现在介绍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的光荣成绩于全体工农群众之前,目的在于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这几个乡,使几千个乡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一样,“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显然,93年版,不符合早就号召学习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的模范光荣成绩的事实,好像告诉人们毛泽东在第三次《才溪乡调查》中才号召学习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的模范光荣成绩。这不符合当时历史。故,还是48年版恰当。

第九:93年版,“文化教育”中,“区苏义务教育性的劳动学校……区苏劳动学校”[1](P340)句;48年版,“文化教育”中,“区苏义务劳动学校……区苏义务学校”[3](P219-220)句。

辨析:48年版为佳,符合当时社会人们的通常用语。余伯流、何友良主编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苏区史》(下册)的第904页中,用的就是“义务劳动学校”一词,与48年版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用语相同。当然,为使当代人宜读懂,93年版可对48年版此处加注释。

第十:93年版,“文化教育”中,“学生共一百二十多人,多是女子”[1](P341)句;48 年版,“文化教育”中,“学生共一百二十多人,都是女子”[3](P219-220)句。

辨析:“多是女子”与“都是女子”意思差别大。到底是“多是女子”或“都是女子”,版本不同,各有所持。应该以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原稿为准。毕竟涉及那所学校的历史真实,需要研究者再考证。不过,我认为48年版更符合当时的实际。当时,男的都想上前线,基本不愿意当学生;女子解放,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地位的解放,也反映在文化教育的解放,所以学生一百二十多人都是女子,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学习、研究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比较不同版本的《才溪乡调查》,在于尊重历史,尊重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尊重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于为当代,为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 ”[4](P2-3)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才溪乡等地区的“眼睛向下”深入调查研究后写出的调查研究文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在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理论发展、革命品质锻炼,成为一个成熟的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伟大领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央苏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怀疑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史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展现的苏维埃革命和建设的火热的奋进的历史画面,是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好教材,是宣传、弘扬红色文化,进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的好教材;展示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信仰群众、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精神,以及展示的群众信仰坚定,钢铁革命意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明确的现实启迪作用。对此,应该有清楚的认识,更深入的研究。

毛泽东一生一贯坚持调查研究。他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对国情党情的清醒的认识,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没有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他指出,宇宙间的事物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发展着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必须一以贯之的准则,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牢记。今天需要我们作调查研究,明天需要我们作调查研究,将来需要我们作调查研究,世世代代都需要作调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不断增长才干,掌握事物规律,办好我们的事业[5](P215-242)。 毛泽东的教诲,是真理,我们应该牢记,切实实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继承、捍卫、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和实践,一贯重视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他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必须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回答,要结合实际、结合未来发展来进行解答,不断给出准确、科学的答案。[6](P1)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仍然强调了调查研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称调查研究为“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他说,有了“传家宝”,要如何正确运用?他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以身作则,推动各级干部动起来、深下去,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7](P1)

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应该认真深入学习、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应该说,这是对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最好坚持,最好纪念,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猜你喜欢
苏维埃中央苏区研究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