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解决初中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8-02-10 17:52张艳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历史探究

◆张艳红

(安徽省灵璧县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让学生理解性地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发展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问题”通过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形成个人感受和体验,以提高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常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入手,采用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还原历史现象并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比较、解决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一、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不可复生和再现,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历史教师应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和历史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学习有关“红军不怕远征难”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并在活动开始前讲明“游戏的规则”:①了解并掌握导游的基本常识;②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某一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撰写导游词和安排旅游路线;③每个小组的表现时间在5~8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游戏,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营建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种疲劳会严重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究,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这就要求师生间形成民主化师生关系。突出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尊重教师,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形成这种师生关系,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勇于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采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出现困惑在所难免。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发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个人见解,既能极大限度地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以十足的信心和饱满的精神去解决问题。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去探究历史。在进行自由探究同时,学生有时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自由探究,在这种探究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资料,起到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但这种探究不应是中学阶段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师教学任务等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定向探究,对个别开放性问题,可以以课外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拓展知识层面。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原则。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生活,选择切实学生实际内容进行提问。其次,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探究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答案。

如果学生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必须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探究学习,直到把问题解决。新课程要求“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新教材编入了许多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题和共同讨论的内容,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课堂情境。

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课标规定“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并加以适当补充,设计一系列的图表、人物、图片、历史地图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探究:(1)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民族资本工业在中国近代的兴衰过程,(2)结合图表,图例所反映的信息,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利于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本身所独具的学科能力,它是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地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正确地阐释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从而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而能够“以史为鉴”,逐步具备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上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逻辑思维方面能力不足,教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方言,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对这些新奇,陌生的语言一窍不通,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后,再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公布出来,学生们在对比“各式各样”的“翻译”后,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时,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辨证观和唯物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使学生逐步成为有较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以适用时代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解决问题的设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