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晋 王小霞
(汉中市气象局,陕西 汉中 723000)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中能够直接造成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如洪涝、干旱、冰雹、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严格来讲,暴雨并不是气象灾害,不能直接造成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暴雨只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暴雨造成的灾害往往是暴雨的次生灾害,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所引起的,以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暴雨灾害往往表现为降水量大、降水强度高,造成河流暴涨,超过行洪能力,引起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生命伤亡,给国民经济、社会民生造成严重影响。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转变防灾减灾的理念,实现从灾后的救灾救助向灾前有效预防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
陕西省汉中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暴雨是当地的主要致灾因子,因暴雨造成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历来是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树立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统筹考虑“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订市、县区、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暴雨灾害风险的制约,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暴雨灾害风险程度,细化区域功能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分布,对灾害敏感的产业应科学选址,主动规避风险。在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合理规划城市、小城镇、居民社区建设,人口聚集和财富集中的场所应规划在敏感性低的地带,顺应自然规律,主动趋利避害。
参考暴雨灾害风险的等级和致灾暴雨危险性的区划结果,对辖区重点、重大防洪工程、民生工程实施差别化的设防标准,使工程设防标准与当地灾害风险度相适应;在财力可承受范围内,易损性高的部位适度提高设防标准,预留一定的冗余,提高抵御涝灾害的能力。
在生态脆弱、山洪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环境敏感性高的地带,应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主动避让暴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降低受灾风险;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措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灾害承受能力。
目前,汉中市有国家气象观测站1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276个、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高空气象观测站1个,应继续提高观测设备质量和运行保障能力,使观测资料的可用性和传输及时率满足防灾减灾需要。在此基础上,优化站网布局,在天气系统上游区、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加密观测站网,减少盲区;增设风廓线雷达和导航卫星观测(GNSS/MET),提升中小尺度和灾害性天气的观测能力。
强化科技牵引作用,针对提高致灾暴雨预报预警准确率进行技术攻关,开展卫星、雷达、自动站等多种资料的融合分析技术研究,提升暴雨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加强高分辨数值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精细化预报能力。强化暴雨致洪机制的研究,实现由气象预报向灾害预报的转变,为精准预警打好基础。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等群发手段,向受威胁的地区及时发布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农村、边远山区等公共服务薄弱的地带,往往是灾害承受能力脆弱的地方,要重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土洋结合”,注重实效,既要利用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也要利用锣鼓、口哨、大喇叭、呼喊等“土办法”,让公共提前获知灾害提醒,主动防范,降低灾害风险。
各级政府强化对包括暴雨灾害在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指挥灾害防御工作;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完善相关预案、技术标准、规划,推动气象服务均等化,让社会公共享受更多的优质气象服务。
由于暴雨灾害的影响面广,政府各部门应强化协作联动,以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各负其责,努力减小灾害损失。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合理配置社会防灾减灾资源,打破部门间政策上和技术上的“壁垒”,推动信息共享。气象与水利、气象与国土部门深化业务合作,向公众共同发布洪涝预报、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等公共服务产品。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丰富气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在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和学校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向群众传递信息,及时上报第一手灾情,主动组织应急避险。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参与气象灾害观测、预警信息传递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在现已完成汉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汉江、嘉陵江支流整治工作,加固中小河流堤防,实施河道疏浚和河道清障、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推进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在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河流水情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和乡村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普及气象防灾知识,公布当地暴雨山洪灾害的危险区、应急避难场所及转移方案。气象、水利、国土、交通、卫生和民政等部门应建立暴雨灾害会商制度和灾情评估制度,灾前做预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灾中跟进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及时处置,努力减小灾害损失;灾后组织灾情调查和评估,为救灾和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制订本行政区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推进灾害防御工作法制化,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防灾减灾法定职责、灾害应急组织指挥流程、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法律责任,完善依法履责、失职追责的机制。
分层级制订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高水平的气象灾害应急力量,提高暴雨灾害应急工作效率和效益:组建高效的应急管理队伍,科学指挥,果断决策,有效应对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加强暴雨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汇集各方面人才智慧,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设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以军队、民兵为主,有关权责部门及志愿者为后援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力量。
分担或转移风险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中的创举,一方面降低了个体承受的风险强度,减轻了损失;另一方面发掘了蕴藏在风险中的机遇,实现社会各方共赢。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对辖区范围内发生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所造成人身伤害、房屋财产损失纳入保险理赔范围,所需保费由政府财政和群众共同承担。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群众的风险意识培育,树立防灾减损理念,综合运用政策、经济等手段,推动群众主动投保减损,保险企业积极作为,减轻政府救助压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互利共赢。同时,还应开展好社会救助和群众互助,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弱势群体发挥托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