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主体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视角

2018-02-10 16:48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李 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思政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21)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在亲身参与中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从当前情形看,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参与的热情有限,收效不尽如人意。鉴于此,研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主体性的价值向度

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2]56。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56。“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由此可见,人总是从自身需要、自身能力与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出发来进行活动的,并在这种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力量。这就启示我们,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学生参与和体验式的养成教育,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一)贯彻育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实践育人氛围,这是贯彻育人为本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今的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突出,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以自己固有的价值尺度和需要评价选择教育内容,特别渴望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来获得“存在感”的满足。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在实践体验和情境感悟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和升华情感、磨练意志,进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离开这一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社会的多向交往,形成开放互动的主体间性环境,不仅帮助学生通过“考察”“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他们有效沟通协作、积极情感、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显然,整个实践活动的生成特别强调学生主体的选择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进入实践情境,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自觉创造条件,适时优化实践方式方法,从“愿意做”“有能力做”到“做得更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基础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角色,而忽略了与之相关联的现实个体的需要,其结果严重地束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现教和学的两层皮现象。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道德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培育人的活动,必须重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要以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基础,充分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把价值观养成教育与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在深层次的心理驱动下投身社会实践,在自主判断、选择、践行的过程中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真正“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动的价值坐标和内在准则。

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境分析

如前所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适应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现实困境,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一)认知缺位

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以致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给予充分的投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尊重,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其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打发实践学时,没必要去“劳民、伤财、费神”,出现了“放羊”和“以点代面”的现象,致使学生的主体需要被忽略。最后是部分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形式上的东西”,参加社会实践“浪费时间”,不如学点专业技能更有用,因而只是出工不出力;一些学生以功利性的想法参与实践,认为可以为自己的简历增添一笔“佳绩”;还有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白天参观拍照,晚上赶份报告,这样形式化的“实践”定然意义甚微。

(二)角色错位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激励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统治地位,习惯于单向度地向学生输出知识,未能实现与学生主体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具体而言,一是在实践活动设计上,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安排,缺乏学生的参与与体认。二是在实践内容选择上,未能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联动点”,大多为内容陈旧、缺乏有深度有创意的实践主题,且与众多的高校社团活动日趋同质化,导致学生的实践疲劳。三是在实践成果展示上,为了突显效果,教师亲自捉刀代笔,学生所做的只剩上台表演而已,缺乏学生通过自身体验、研究和成长而得出的原汁原味的成果,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陷入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窘境,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构成藩篱。

(三)行为失位

首先,一些高校主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各自独立,各司其责,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开展实践举步维艰;一些高校相关制度中评价激励机制欠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缺乏整合,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削弱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大量思政课教师毕业后进入教学工作,专业理论素养较高,但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缺乏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部分学生缺少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不足,不善于表达个人的意见,而又不认同其他成员的想法,导致主动实践意识淡薄,消极应对,影响团队凝聚力,造成实践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意识,导致实践活动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部分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只是一味地寻求老师的帮助,未能达到发挥主体性目的。

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路径选择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现的程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质量的重要一环。必须遵循客观教育规律,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学生主体性。

(一)先决条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因素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学生主体的自觉内化与践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使得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归根到底是由于其自身主体性认知的不足。因此,增强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主体的精神性需要和价值导向,从而以一种责任意识激发自主自觉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提升。要创造民主和谐的实践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反馈和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诉求,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内容、方式选择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审视选择,完成自我价值理念的构建。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审视“现实我”,反思“理想我”,在全面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完善,从而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自觉地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关键环节——注重师生的能力建设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疑对师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师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愈高,愈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身的主体性。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的培训,优化实践教学涵养;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观调研和考察活动,丰富其实践感知经验;要落实好职称评定的适当倾斜政策,将思政课教师为实践教学工作做出的努力与成果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提升其实践教学自觉。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他们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重要保证——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践基地、经费保障等方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以促建“大思政”格局,这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确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评价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再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保障制度。具体而言,包括实践前建立实践育人队伍培训制度、实践课程化制度、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制度、经费预算及使用制度、宣传报道员制度;实践中设定阶段实践内容及完成目标、制定阶段成绩考核办法、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等,以及实践后建立实践总结评比制度、效果反馈制度等,实现规范化管理。

(四)有力支撑——创新实践的活动载体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政治导向性、教育体验性和活动社会性的特点,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载体,使其成为实践育人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色运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传统有效载体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欲。另一方面,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互对接,通过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具有社交属性的自媒体“微平台”和慕课、VR现代技术应用平台开展实践教学,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有意思”,有助于学生由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和知识生产者、传播者及接受者的复合角色转变,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总之,综合运用多种实践载体,实现载体间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衔接,增强实践载体的广泛性和渗透性,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