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会丽
近年来,扶沟县坚持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篱笆”,严守耕地红线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全力唱好“重地、圈地、护地、造地”四台耕地保护大戏,实现全县耕地保有量8330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586.66公顷,始终保持用途不改变,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粮食有增加。
为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深入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扶沟县主动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确定“一把手”为目标管理第一责任人,在耕地保护工作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将“紧箍咒”紧紧地套在“一把手”头上,年底统一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牵头,国土、财政、发改等部门参加的联合会审制度,在项目准入、规划审查、用地监管等方面各负其责,真正形成监管合力,严把用地关口。积极引导项目建设少占耕地、多用荒地和存量土地,从而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注意用好联合执法硬“拳头”,成立了由县长牵头掌舵,主管副县长挂帅掌印,发改、公安、检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执法领导小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此外,该县还使出了约谈问责“杀手锏”,定期检查各乡镇耕地保护情况,好的通报表扬,差的公开批评,并对所在乡镇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责令限期整改,写出书面检查材料,在县主要媒体曝光亮丑。
基本农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充盈粮仓、端牢饭碗的根本保证,扶沟县以此为思路,科学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圈,把基本农田看好守全。
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按照“设红线、定边界、挤水分”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坚持数量划足、质量划高、形态划优,把那些优质高效、地平土沃的良田划入圈中,进行特殊保护,做到了台账、图、表、册等资料与实地完全一致,实现了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农田更加集中连片,生态更加绿色自然,并顺利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检查验收。共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69610.34公顷,比上级下达目标多出23.68公顷。
严格管护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细化夯实。县、乡、村、组、农户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健全了基本农田五级保护网络。
坚持法规宣传常年不断线。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乡市集会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宣传车、广播电视等形式和渠道,进机关、下企业、上街道、入农户,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使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和413名村级土地协管员的前哨和桥头堡作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左右配合、上下一体、全县联动”的执法监察网络。坚持日常巡查、定期检查和假期节点检查相结合,努力将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未始之时。
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按项目逐一落实补充耕地方案,严格履行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不减少,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双平衡。2015年以来,全县共实施补充耕地项目4个,面积180.6公顷。
积极探索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已征收的耕地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回填到需要整治的劣质土地项目内,极大程度地保护了土壤的肥力和复垦的质量。
引导农民广泛施用农家肥。抽调并组织国土、科技、农业等部门人员深入到农村,集中宣传施用化肥的危害,引导农民群众多施农家肥、多用有机肥,以此尽快改善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污染。
扶沟县国土资源局主动出击,及时摸清全县土地后备资源家底,并登记造册,然后由县政府调动各个部门,统一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按照“田、水、路、林、村”统一整治的思路,将一块块废弃地、滩涂地、低洼地改造成了“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基础设施齐全”的高效示范良田。2015年以来,全县已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11866.66公顷,直接增加经济收入2600多万元。
2014年年底,根据农民意愿,扶沟县国土资源局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包屯镇的郝岗、孙岳和曹里乡的杜家、游家等23个行政村土质弱、田埂多、地块零散、基础设施不全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使5933.33公顷耕地全部变成了沟渠相通、基础设施齐全的高效示范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让老土地产出了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