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德
(广州工商学院校企合作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850)
结构性问题我国许多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比如会过于注重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忽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效益;重视实践训练的最终成果,忽视学生的实践过程;以及对企业元素的单向引进高度重视,忽视了院校与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与过渡。此外,在实际训练当中,缺少科学完整性与鲜明合理的层次性,实践训练的内容不够典型,实用性较差。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与院校之间应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企业要为院校提供最新、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岗位信息,院校也要深入市场进行充分调查、进入到相关企业中,了解并掌握企业的发展现状、运行模式、管理机制以及对专业人才提出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企业中的资源与优势,借助政府力量,由校企共同建设全新的“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实现生产实际的训练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促进校企的协同发展。
所谓的“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指的是常规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互结合,让企业中的元素充分融入到校内的实践训练中。基于企业的具体情况,重新明确实践地基的建设目标、建设方向,真正促进教学评价指标及企业工作岗位科学统一、实践课堂教学与实际一线操作空间的有机转换,推动学生双向发展,为学生提供双主体的完善教学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创新意识,提升职业综合素养。此外,校企共建“企业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与质量,突出院校办学特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系统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从整体出发,系统性的规划学生实践训练的各个环节。(2)共享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在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积极参与的同时,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3)开放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按照行业当下的发展形势,对有关建设元素加以优化与更新,以此来确保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
在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重视理论忽视训练的情况,同时信息化水平较低,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实践训练,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法满足企业当下的实际需求。但建立企业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后,企业会为其提供完善、先进的硬件设施,与院校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健全实践教师管理机制,让整个教学过程都有章可循,目的明确,方向清晰,进而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校内实践基地的积极作用。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够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还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由此从根本上加强并推动了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转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中,更是转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推动了各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企业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单纯有着精湛技能的工匠师傅,而是能够时刻站在企业立场、心系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能够顺应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模式、掌握精通多种技能与操作规定、提出独到见解的创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但当前许多院校在教学中,对专项技能的训练较为重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拓展能力培养范畴。校企共同建设企业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会按照企业的管理体制、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工作及生产环境,并能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能够更好的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文化及理念,了解自身专业发展形势,为将来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要立足企业产业,在政府平台的基础上,院校与企业之间共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建设出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趋同的基地,让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以及企业的模拟制造生产更加符合。院校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与所合作的企业建设现代化的中小企业实践平台。基地主要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高素养、强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在校学生提供是充足的实践机会、实习单位、实践训练的系统性场地,同时还有与实践项目相适应的工具与设备,在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会有专业的教师全程提供指导与帮助,并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给出综合性的合理评价。
按照企业中的生产模式与要求,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系统且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促进院校企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运行及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应充分站在现代中小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角度,将具体要求与规定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并转变成具体的实践内容,让学生以及企业员工深刻认知优质生产所蕴藏的内涵,让企业的生产理念与产品质量的追求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外化到行动上,以便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与质量,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企业管理团队基础上,根据精英同盟与企业行业组织协会,来全面提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素养,打造专业的精英讲师,建立拥有精细化管理理念、创新性的教育思维、开放性的专业视野的师资团队,这是确保校企共建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关键所在。对于院校来说,首先应提高对师资团队专业培训的重视,加大以往对实践教学教师们的教育力度,积极借鉴企业管理当中的7S管理理论。应要求每位教师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由院校共同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与认证,确保每位实践指导教师都是持证上岗,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与优秀的职业素养。其次,学校与合作的企业共同组织创建精英生产同盟,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并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家、企业中的优秀培训师、管理者以及生产一线的出色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讲师团队,让他们走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亲临指导,保障实践知识的先进性、完整性,专业能力的实战性。
在企业经营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共同建设与管理的准则,强化实践基地管理,促进对外市场性的运行。为了能够确保校企共建企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专门的指导协会以及工作委员小组,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积极落实每项任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能效。依据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合适的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并要按照具体的职责需求来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指导协会的负责人充当企业董事长的角色,主要监督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度,对整个建设工作进行指挥与管理,审核基地建设规划以及其中的制度体制,分析确定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与未来发展的目标。而工作委员小组的组长则充当企业部门领导的角色,主要负责基地的后期运行与发展、相关项目的推行。构建完善的基地质量监察、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企业经营流程来要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产品服务供应等,积极引进科学高效的创新性管理模式及理念,创造出浓厚的实训氛围与企业文化,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空间中切实提高了自身综合素养。
校企想要共同建设企业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就应在双方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了解“企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明确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则,同时更要深刻意识到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而结合行业与企业发展形势以及企业的生产需求、管理团队、生产模式以及经营原则,通过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训平台、完善实践课程、打造精英讲师、强化基地管理等路径,实现并推动校内“企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1]杜中一.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04).
[2]韩运生.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与共享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3]项盛荣.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建设模式选择研究——以电子产品制造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