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 胡玉峰
提起代销点,只有生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人们才依稀记得。代销点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大点儿的村庄几乎都有分布。
记忆中,家乡的代销点是由一辆老解放牌的木厢卡车拉来的。那时候,农村孩子很少见到汽车,于是便追着车跑,直到卡车在村里的队部停下,才敢远远地看着来人从车上卸下各色货物。从大人口中得知,原来我们村要设立代销点了。
队部是一排红砖蓝瓦的平房,代销点就设在西侧的两间耳房内。老板姓任,50多岁,个头不高,见人三分笑,是抗美援朝退伍的伤残军人。他不但识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于是,公社就派他回乡负责代销点。
代销点里,一张枣木柜台一丈有余,被任老头擦得油光发亮,甚至露出暗红色的纹理。柜台的一端放着酒坛和几个黑陶碗,另一端放着两个圆肚儿陶瓮,一个盛醋,一个盛酱油。柜台后面是用木板搭起来的货架,上面摆着螺丝糖、罐头、点心、卷烟、火柴及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
夏日里,任老头总是将代销点打扫得干干净净,往地上泼些凉水,屋内顿感丝丝凉意。在田地中辛劳的人们,为了躲避中午的毒日头,便会来到代销点歇脚小憩。老农们进屋和任老头打个招呼,便自己动手舀二两烧酒,也不需要任何下酒菜,小黑陶碗一扬,抹抹嘴,一晌的劳累消失顿无。有胆大心憨的孩子,趁着空挡从枣木柜台下钻进去,偷抓几块糖,等任老头发现时早已跑远。任老头只是呵斥几声,也不真撵。
冬天,遇到大雪封门的日子,任老头会生个炉子供村民们取暖。此时的代销点就成了闲聊的场所,老农们讨论最多的是庄稼的收成和骡马猪崽的长势,婶子们最乐意的是当月老红娘,没准哪家成了姻缘,少不得两尾大鲤鱼。孩子们最爱做的事,就是跟着父母拿鸡蛋去代销点换些日用品,有时候会得到一两块糖或一根麻花。那时候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家家户户只好养上几只母鸡,靠鸡蛋换些酱油、醋、粗盐及针头线脑。碰上哪家揭不开锅,任老头也不吝啬,先把东西赊给对方,等手头宽裕了再算账。
如今,村里陆续开了几家超市,代销点渐渐冷落下来。后来听说,80多岁的任老头骑着三轮车不慎翻车,摔断了胯骨,瘫痪卧床8年后无疾而终。幸好,任老头的儿子仍经营着代销点,也算子承父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