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提起“华侨”,在中国人走遍地球的今天,好像很难唤起什么神秘感了,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遍布全国的84个归侨农场,更很少与我们交集。去年9月份,我到云南双江县采访,无意间走进了勐库镇华侨农场。不仅收获了那些归侨的故事,更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勐库镇华侨农场有几千亩茶园,还有很多水稻、玉米和柑橘。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一大批越南难侨开始回国。据说,先后有13批2100多人来到这里安身。有一位父亲当时是越南民兵,战争开始后,他帮着中国军队,因此被越南政府列入黑名单。就在要对他下手的前一夜,为人很好的他接到了越南徒弟的通风报信,一家人三代九口,来不及拿什么东西,就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经过十数天的跋涉,最后来到云南,从此在这片农场中安定下来。据了解,当时还有其他华侨分散安置到其他地方,但大都有一个名字——农场。
在旧时代有句俗话叫“小乱避城,大乱避乡”,意思是说,遇到小的战乱,人们躲避到城里去最安全。因为那里有城墙、士兵;而遇到大的战乱,人们就需要躲避乡到下去。因为那里有吃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围城而饿死人的惨案。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乡下农村对经历过战乱的人们,意味着生存的机会。所以,从农村离开转移到城市,并扎下根,是人口转移的大趋势,但是农村是城市永远也割不断的根。
这个根包含这丰富的内涵。农村是生存之根。说起这句话,往往让人想到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从生产的原材料到生活的物资供应。这仅仅是更多拥有话语权的城市,从自己的视角对农村的描述。而事实上,农村不仅仅提供物资层面的保障与供给,还在无数次社会危机和困难面前,扮演了地母的角色——那才真是大爱无疆、深爱无言。勐库华侨农场用自己的怀抱默默接纳难侨,就是一个缩影,也给了我很多启迪。
农村还是情感之根。这个情感不仅仅是来自有血缘的宗亲关系,还来自人们对亲情的需要和渴望。在勐库华侨农场,我就听到有归侨回来后,通过姓氏找到了500年前的亲戚,亲密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我想,这其中就包含了血缘的亲情和文化血脉的凝聚力。当然,乡愁也是农村跟人们的情感的一种浓缩。因为人的成长事实上是与乡村、故乡越来越远的过程,乡愁自然就成为这种情感“引力波”上最动人心弦的吟唱。走得越远,那歌吟就越动人。所以,习大大说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的时刻,实在是太有深意了。从他这个观念,再到十九大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乡村不仅是农民的乡村,还是城市对望的坐标——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看,乡村的美丽宜居、农民的富裕幸福、农业的现代富强,不都是让乡愁充满美好内涵的基础吗?理解了这一层,我作为一个农业媒体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