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为例

2018-02-10 04:53:51雍太军曾溅辉
中国地质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主体全日制专业学位

雍太军,曾溅辉,詹 健,伊 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北京 102249

一、背景及建设概况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类型,其培养过程需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1],需要更加突出产学结合,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2]。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近几年来,企业已逐步参与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来,但其参与更多体现为“被动性”“松散性”和“临时性”等特点。比如:校企联系不紧密,产学研合作不够全面与深入;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强等。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的合作机制,校企协同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师学院和制度创新,在学校优势专业领域将企业纳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中,实行校企“双主体”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校企深度融合,通过联合招生、课程教学、导师聘任、研究指导、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增强企业的主动性,增强校企结合的紧密度和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硕士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中海油研究总院4家研究院于 2013 年8 月共同创建。北京工程师学院坚持“特色、精品、开放”的建设理念,即发挥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资源与国际化资源、社会资源、行业资源的共享与有机结合,与石油石化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培养石油石化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北京工程师学院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激发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改善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国高校和石油行业示范性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使其成为石油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引领并推进国内其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自 2011 年以来,学校累计向北京工程师学院选派了 241 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及论文研究工作,选派专业领域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基地选派人数逐年增加,由 2011 年的 31 人增加到2015 年的 62 人,增加了一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的合作机制

北京工程师学院实行校企“双主体”协同、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三段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即课程教学(校内 0.75 年)+实践训练(企业 1.5 年)+论文研究(校内 0.75 年)。校企双方通过联合招生、课程教学、导师聘任、研究指导、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通过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的合作机制,协同培养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1.通过联合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

校企联合制订发布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列入招生计划、招生专业、报考条件、招生人数。校企共同组成招生面试专家小组,共同选拔专业硕士研究生。这种复试方式一是体现在复试专家小组的共同组成;二是复试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进一步突出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对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察。

2.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来自企业的导师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专业实践课程(案例课程)。每年聘请 10余名企业技术专家来校为研究生讲授专业实践类课程或结合某一工程实践案例举行专题报告,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根据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以及校企合作情况,有计划地聘任校外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并进行校外导师培训。学校开创性地直接聘任校外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担任第一导师(同时配备1名校内导师),列入招生简章,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企业还为每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了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协助导师或现场导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现场导师(或协助导师)一起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开题、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评定实习报告、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目前,北京工程师学院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专业实践指导队伍(132 名), 其中校外导师 54 名,协助导师 78 名。其中,教授级高工约占 46%, 高工约占 48%,工程师约占 6%。

3.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研究,为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提供了保证

北京工程师学院所属的四家研究院均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直属研究院,拥有大型工程研发项目,技术实力雄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在我国石油石化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工程师学院为实习研究生提供了数量多、质量高的工程实践项目,这些课题既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 计划项目、863重大专项等部分国家级项目,也包括集团公司、国家部委等省部级项目,还包括集团公司下属油田企业的其他级别的项目。2011~2014 年,北京工程师学院累计为进站实习的 179 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253个工程实践及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 计划项目、863 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 23 项,集团公司、国家部委等省部级项目 38 项,充裕的项目经费和高级别的研究项目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4.校企建立了共同考核评价机制,使人才培养者和人才使用者目标和谐统一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前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实践结束要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专业实践考核由现场导师考核、现场专家组答辩考核和学校导师考核三部分组成,按一定权重计入总成绩。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在企业进行,校企导师共同组成论文开题小组;学位论文由校企双方导师分别评阅;校企导师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

5.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促进了联合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发展

从宏观上,北京工程师学院实行院长(联合院长)—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管理办公室三级管理体制。院长由学校校长担任,联合院长由四家研究院院长担任。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校企领导和工程教育专家及管理人员组成,对工程师学院的建设、发展及工程教育进行规划和指导。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北京工程师学院办学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成员由学校研究生院和四家研究院的人事或科研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日常办公地点设在学校,研究院提供专用场所用于学生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和学生的实习、课题研究。

从微观上,北京工程师学院实行研究院组织人事或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所(中心、室)—企业导师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进入北京工程师学院所属的研究院开展专业实践,由研究院的组织人事或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进入基地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地点(所、中心、室)的安排、论文开题及企业实习报告答辩的安排、进出实习基地的手续办理、生活津贴的核发以及与学校的日常联系等管理工作。在业务学习上,企业为每位实习研究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实行企业导师(具有副高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现场导师(或协助导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与学校导师协商并负责主导制订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计划,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践考核,负责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学位论文研究、组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和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 每个答辩委员会委员企业导师不少于 2 名),对于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等相关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导师主要职责是协助落实专业实践计划的各项内容,在实践中直接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现场施工、仪器操作、建模、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在考勤和日常管理上,主要由各所(中心、室)和 企业导师或协助导师负责。

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及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试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办法(试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有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文件。从制度和政策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研究以及基地建设、校外导师聘任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2013年,校企共同签署的共建协议从学院定位、运行模式、主要任务、校企双方责任、成果与产权、研究生导师职责与权力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除了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外,各研究院还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了有关研究生实习期间的管理规定,并与每位实习研究生签订了“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协议书”及“保密协议”,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制度、生活待遇、人身安全、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有关技术及文件资料的保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规范进站研究生的培养,企业还为进站研究生建立联合培养档案,包括“联合培养目标任务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登记表”等各种考核表,研究生必须定期向企业导师提交工作周报和月工作进展汇报表,分阶段对研究生的学业进展进行考核与评估。

6.经费支持保证了各培养环节制度的有效实施

为了激发校企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北京工程师学院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学校也提供了相应的经费保障。比如企业导师培训费,2000元/生。实践类课程校外专家授课费,32 学时课程,15000 元/门;48 学时课程,20000元/门。开题和专业实践指导差旅费,1500元/人。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费等,1400 元/人。

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示范性经验

1.北京工程师学院形成的特色

(1)发挥行业优势,实现校企强强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石油特色鲜明的部属行业院校,石油石化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大优势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中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四家研究院均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直属研究院,技术实力雄厚,科研条件优越,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在我国石油石化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校企强强联合,将学校的学科及师资队伍的优势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优势、科研优势和技术专家队伍的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了各种优势教育资源的聚集和向人才培养优势的转化。

(2)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交通条件,确保实践育人效果。四家研究院均位于北京,其中两家单位在昌平,距离学校不远,有利于校企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包括研究生与校内外导师、校内外导师之间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充分发挥校企“双导师”对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与协同培养。校内导师可以经常走访实习单位,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实习情况和课题研究进展,校内外导师也随时可以保持沟通与交流。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可以延长至一年半甚至两年,有利于保障研究生实践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而且也不影响研究生回学校参加各种招聘会和就业,从而有效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

(3)促进校企的协同创新。通过培养基地的建设,构建了学校与四家研究院交流与合作平台,在以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理论研究、科研合作、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基础上,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创新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发挥校企各方作为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层面上的优势提供了条件,也为学校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北京工程师学院取得的主要经验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参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招生计划和面试选拔方案。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企业生产和项目研究的需要在课程学习阶段为研究生开设一些实验类、软件类课程,为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企业的项目需求,校企导师共同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将研究生纳入企业的项目组中去,让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项目研究工作。在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及答辩等环节,校企导师更是密切沟通与联系,将研究生在企业参与的项目或课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研究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导师对研究生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的协同指导,提高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2)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与全过程合作。

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始终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的构建和育人氛围营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在实践条件与环境的创建、专业实践队伍(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实践课题和项目、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北京工程师学院很好地将校企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招生环节,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招生计划的制订、复试及录取工作,企业着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察,学校着重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学术潜力进行考察。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学校还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为研究生讲授专业实践类课程或作报告,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企业导师也会给研究生安排一些实验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和实验室开展相应的实验。在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阶段,校企导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项目研究,共同为研究生制订实践计划,确定实践课题和论文题目,参与论文评审、答辩等,对研究生进行协同指导,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平台开展实践课题与论文研究。学校与企业的全程协同培养,实现了各种优势教育资源的融合、聚集与共享,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帮助。

(3)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培养体系和培养环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受益。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比较成熟、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等,对培养体系和培养环节进行规范与优化,在制度上保障各项政策与措施的严格执行和落实,确保校企合作全面、顺利开展,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协同指导作用,实现学校、企业、研究生等多方受益、互利共赢,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循环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有利局面,从而促进学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5 年 6 月,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工程师学院培养的 241 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申请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30 余项,发表学术或会议论文 130 余篇,展示出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大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同领域的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自2013年以来,北京工程师学院累计培养了三届共124 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高达 98.7%,略高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就业率。从就业去向来看,北京工程师学院有 53.2%的毕业生在国内石化石油企业就业,9.7%的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5.6%的毕业生在国内高校或非石油企业研究院就业,3.2%的毕业生在国外石油公司就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于同领域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2014年,北京工程师学院获得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的首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6-10].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zcwj/267236.shtml.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7-06-1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311/159870.html.

猜你喜欢
双主体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课程考评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