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大豆支持和补贴政策频频出台,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今年,油用大豆、菜用大豆、毛豆等在益阳市赫山区均有较大面积种植,甚至出现不少种植大豆大户。我区传统大豆种植一般为路旁、沟渠边或开荒地,点播后较少打理,对虫害防治较为忽视。或为春播大豆,或为夏播大豆,参差不一。为确保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近日,笔者对大豆田虫害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防治参考意见,供参考。
大豆卷叶螟。成虫夜出活动,具趋光性,雌蛾喜在茂密豆田产卵,散产于叶背,孵化为幼虫后即吐丝卷叶或缀叶并潜伏在卷叶内取食,老熟后在其中化蛹,亦可在落叶中化蛹。7月开始发生,以8月-10月为发生盛期。有1%-2%植株有卷叶危害时开始喷雾防治,7天-10天喷一次。
红蜘蛛。红蜘蛛以若螨、成螨在叶背吸食汁液,致叶片出现褪绿斑点,逐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色斑。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田块如火烧状,造成植株早衰,缩短结果期,降低产量和品质。7天-10天可进行一次喷雾防治,共喷2次-3次。初期发现中心虫株时要重点防治,重点喷洒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嫩茎、花器、生长点及幼果等部位,并需经常更换农药品种,以防抗性产生。
蝽类害虫。主要有筛豆龟蝽、点蜂缘蝽、菜蝽等。以成虫、若虫在茎秆、叶柄和荚果上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植株早衰,叶片枯黄,茎秆瘦短,花期造成花荚脱落,影响籽粒饱满,百粒重降低,对大豆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春大豆损失更重。7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高峰,为害夏大豆。在成虫、若虫危害期进行喷雾防治。
蝗虫类害虫。主要有中华蝗、棉蝗、笨蝗、短额负蝗等。以咬食植物叶、茎为主。以成虫、若虫取食植物的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仅残留叶脉。发生较重的年份,可在7月初至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隔10天防治1次。
豆毒蛾。豆毒蛾幼虫群集为害,咀食叶片成孔洞、缺刻,受害叶片仅剩下网状叶脉,重者全叶被吃光,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第2代卵盛期为6月下旬,幼虫为害盛期7月上、中旬,7月下旬化蛹。7月底至8月初第2代成虫羽化。8月上旬开始出现第3代卵,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
利用低龄幼虫集中为害的特点,在1-3龄期,可进行喷雾防治。
豆叶东潜蝇。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在叶面上呈现直径1cm-2cm白色膜状斑块,每叶可有两个以上斑块,影响作物生长。危害高峰期在7月-8月,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
一般不单独采取防治措施,发生量大时适时喷药防治,每隔5天-7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3次。若在天敌发生高峰期用药,宜选用1%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0.6%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喷雾时要均匀,以叶片湿润而不流水为宜,特别是叶背喷药,喷药时间以上午和下午无风晴天,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