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本期《中国农资》上,开磷集团发出《关于“开磷”商标、字号(商号)的声明》,读过声明,愤慨之余,更想问问如今农资市场到底怎么啦?从他们的声明可以了解到,这种“傍名牌”行为何其猖狂?其大量存在,对市场构成严重误导。不仅明目张胆冲击市场,扰乱了公平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还严重影响了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形象,成为行业之殇!“傍名牌”表面上是“傍”,实质上是对名牌资产的一种盗抢行为。在全社会推进法治建设、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下,这些非法行为显得格外扎眼。但为什么他们又能“逍遥法外”呢?
根本原因在于司法执法部门的不力。据了解,有很多浑水商标确实在工商部门获得了注册,给执法增添了不少难度。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商标注册环节要严格把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最近,《中国农资》记者采写的《“一字之差”搅乱农资市场,谁之过?谁之祸?》一经推出备受业内广泛关注。文中,记者针对农资市场的“傍名牌”现象采访了相关企业以及法律专家,并提出农资企业可以对侵权的相似商标依法进行反击,从而保护自身权益。
这些法治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导致侵权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导致维权成本太高。虽然不少企业采取工商举报方式维权,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背后既有地方保护因素,又有执法力量不足现实。打击侵权、净化市场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但乱象屡禁不止,加之市场景气度不够沉渣泛起,所以农资市场上的“傍名牌、搞山寨”现象还将会长期存在,企业打假维权之路任重道远。
今后,农资行业该如何加强打假维权、该如何有效保护得之不易的品牌呢?专业人士认为:首先是企业自身要重视品牌保护。建议企业要专门设立一个品牌维护部门,从事品牌维护的专项工作,学会和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权。
另一方面,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从长远来看,要通过体制创新,改变基层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的局面。工商部门和商品经营场所管理部门应加强合作,通过开展广泛市场调查,对“傍名牌”的各种表现形式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监督,严厉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同时,还要结合农资市场现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企业和消费者维权、给执法部门提供更加有威力的法律武器。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培育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提升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作为消费者要树立市场整体概念,不能为贪一时小利而放弃长远。如果明知是山寨、假冒,但对它又趋之若鹜,结果就助推“傍名牌”产品满天飞,任由“傍名牌”肆意发展,最终把市场搞乱,到头来自己搬起的石头还是砸向自己的脚。更严重的是,山寨泛滥、名牌狂傍成风,谁会再愿意辛辛苦苦去打造品牌然后等着“被傍”?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在某些领域、某些时段不是没有上演过,如果任由这种逆品牌的恶势头泛滥起来,对社会经济都将是一场倒退。
开磷的声明无奈之中透出些悲壮。我想起摇滚歌曲《最后一枪》,但愿开磷的受伤成为“最后一枪”!极可能不是现在,但我坚信这最后一枪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