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梅梅,谌江华,柴伟纲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0)
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属鞘翅目瓢虫科昆虫,对蚜虫、叶螨、介壳虫等重要害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天敌,目前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1]。异色瓢虫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2]。近年来,随着异色瓢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与发展,与其相关的各方面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对宁波地区的异色瓢虫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的应用提供参考。
2015年11月初至2016年10月在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大岙村进行异色瓢虫田间发生动态的定点观察。2015年11月田间采回异色瓢虫越冬成虫,待其交配后,放入装有菜蚜的养虫盒内,于智能人工气候箱(RXZ-3806,宁波东南仪器有限公司)饲养,产卵后作为第1代虫源,待繁殖3代以后供试。选择50头试虫进行室内生活习性观察。
设15、20、25、30和35 ℃等5个不同温度处理,光周期均为L14∶D10,相对湿度为75%~80%。将异色瓢虫的卵、1龄幼虫、蛹、产卵前期的成虫分别放入5种温度处理的人工气候箱中,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30头试虫。除蛹以外,均饲喂充足的菜蚜。记录各处理每个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设15、20、25、30和35 ℃等5个不同温度处理,光周期均为L14∶D10,相对湿度为75%~80%。每处理选取刚羽化的成虫雌雄各10头放入养虫盒中,饲以菜蚜,重复3次,观察其在该温度下逐日存活率和产卵量,直至死亡。
挑取体型相近的菜蚜成蚜于养虫盒内,分别设10、20、40、80、160、250头·盒-1共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10次,盒内放幼嫩青菜饲喂。静置一段时间,待各处理中的蚜虫稳定后,在每培养皿中放入1头经饥饿处理24 h、不同龄期的异色瓢虫。24 h后检查各养虫盒中剩余的蚜虫数,统计日捕食量。试验在25 ℃及75%湿度的培养箱内进行,观察期间及时取出蚜虫产仔排除生殖影响。
2.1.1 发生动态
异色瓢虫在宁波每年发生4~5代,11月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3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4月上旬始现第2代卵;6月上旬始现第3代卵;7月上旬始现第4代卵。一般成虫寿命2~3个月,越冬代成虫寿命7~8个月。
2.1.2 生活习性
异色瓢虫交配时雄虫伏在雌虫的背部进行。交配前期最长为18 d,最短为6 d,平均为11.08 d。有多次交配习性,每对最多交配可达30次,最少4次,平均18次。交配时间短则45 min,长可达7.5 h。
雌虫一生最少可产卵3次,最多16次,平均24.5次。产卵前期长短视温度情况而定。产1粒卵的时间,最短32 s,最长2 min 30 s,平均为1 min 27 s。平均每头雌虫产卵751粒,最少541粒,最多可达1 089粒。刚产下的卵呈黄白色,以后逐渐变成淡黄色,孵化前变成灰色。
孵化时幼虫将卵壳顶破,然后破壳而出。初孵幼虫在卵壳旁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分散,停留时间长短,视环境温度高低而定。如在24 ℃时,停留约3 h后才活动取食,而在30 ℃时只停留约1 h就分散取食,也有的在卵壳处取食未孵化的孵粒。随虫龄的增加,取食量逐渐增大,当食料不足时,互相残杀。幼虫在蜕皮前不食不动,一生蜕皮3次,分4个龄期,幼虫各龄期形态区别见表1。
表1 异色瓢虫各龄期形态区别
异色瓢虫的末龄幼虫化蛹前不吃不动,成为预蛹。老熟幼虫在作物或杂草的叶片和枝干上化蛹。
由表2看出,在15~30 ℃,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增快,而35 ℃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
表2 温度对异色瓢虫不同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的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从表3可以看出,成虫寿命在15 ℃下可达74.8 d,而在30 ℃只有31.6 d,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均明显缩短。20~25 ℃为异色瓢虫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此温度范围内雌虫产卵量高于其他温度。在25 ℃产卵量最大,平均为2 232.8粒·雌-1;其次为20 ℃,为1 128.4粒·雌-1;15 ℃产卵量较低,为586.3粒·雌-1。由此可见,低温对异色瓢虫的产卵影响较大。
表3 温度对异色瓢虫成虫的影响
由表4可见,异色瓢虫各龄期对菜蚜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猎物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捕食量增加较缓。
表4 异色瓢虫对不同密度菜蚜的日捕食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研究应用的不断深入,害虫天敌已成为生物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异色瓢虫是我国一个很值得开发利用的本地天敌种类,基本上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应用前景广阔[3]。异色瓢虫作为捕食性天敌的代表,不仅具有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生命周期长、捕食量大的特点,而且捕食寄主蚜虫种类较多,为异色瓢虫的规模化扩繁及应用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地区间,我国异色瓢虫每年发生代数差异较大[3]。因此,本文研究宁波本土异色瓢虫的发生动态及生物学特性,对利用本地异色瓢虫种群进行害虫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 王甦,张润志,张帆. 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117-2126.
[2] 江永成,朱培尧. 异色瓢虫研究综述[J]. 江西植保,1993,16(1):30-34.
[3] 王小艺,沈佐锐. 异色瓢虫的应用研究概况[J]. 昆虫知识,2002,39(4):25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