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五)

2018-02-09 16:05
北广人物 2017年37期
关键词:刺儿枫林晚燕国

北京这地界属燕国,当时的地名是蓟,而且还是燕国的都城,当然它跟后来的北京城不是一个概念。您看准了,这儿说的是“北京这地界”。

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今天北京的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周围,发现了西周时代燕国都城的基址和燕侯家族墓地,有考古专家认为当时这里就是燕国都城“蓟”。

这个“蓟”字,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多刺,春天出芽,花紫色,可入药。”

“蓟”,实际上就是一种野菜,北京人管它叫“刺儿菜”。我小的时候,每到开春,母亲常带着我们到城外采野菜。

那会儿的北京城区非常小,出了现在的二环路就是城外了。当时的阜成门还有城墙和护城河,出了阜成门可以看到一片一片的野地,春天,地里到处是这种“刺儿菜”。难怪古代的人把北京这地界叫“蓟”。

人们现在到饭馆吃饭,喜欢点几样野菜尝尝鲜儿。您别以为老北京人对野菜情有独钟,野菜哪有人种的“家菜”好吃呀?那会儿的北京人不是生活困难吗?再说春天吃野菜也有“咬春”的说法。但说老实话,“刺儿菜”虽然没什么邪味儿,并不好吃,叶子上的小刺儿还挺扎嘴。

不过,这难不倒会过日子的北京妇女。“刺儿菜”有好几种吃法,洗干净用开水焯一下,裹上面,上锅蒸熟了吃,别有风味。把它洗干净,直接蘸黄酱或者甜面酱,也是一种吃法。当然,拿三合油(酱油、香油、醋),砸上蒜,直接拌着吃也行。药书上说,吃这种野菜能败火消炎,生津止咳,养肝明目。

燕国时代,“刺儿菜”的学名就叫ji(蓟),现在依然是这个发音,但不知道那会儿的人吃不吃这东西。

当然,那会儿的有些汉字,到现在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您在读汉赋或唐诗时,会发现很多诗句的平仄和韵脚对不上,比如: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棚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這两首诗里的“斜”字,在古代都读xia,

音“霞”。

此外,杜牧《山行》里“白云生处有人家”

的“白”字,在古代要读bo,音“脖”。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车”字,在古代要

读ju,音“居”。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如: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扁”不念bian,要读pian,音“篇”。

高适:“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晒我轻常

调。”“要”不念yao,要读yao,音“腰”。

白居易:“失却少年无觅处,泥他湖水欲何求。”“泥”不念ni,要读ni,音“逆”。

和凝:“香云双飐玉蝉轻,侍从君王苑里行。”“从”,不念cong,要读zhong,音“众”。

李商隐:“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令”,不念ling,要读ling,音“灵”。

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并”,不念bing,要读bing,音“兵”。

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凭”,不念pmg,要读bin,音“鬓”。

杨炎:“玉山朝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胜”,不念sheng,要读shen~,音“生”。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跳”,不念tiao,要读tiao,音“条”。

此外,还有一些字的发音,也有很大区别,如:

[一骑绝尘的“骑”,要发ji(记)的音。

[浑身解数的“解”,要发xie(谢)的音。

[将进酒的“将”,要发qiang(枪的音。

[保障供给的“给”,要发jj(几)的音。

[四处游说的“说”,要发shui(睡)的音。

[否极泰来的“否”,要发pi(痞)的音。

[空城计的“空”,要发kong(控)的音。

东北人管家里来了客人叫“来且了”。“且”,是客人的意思。老北京话也把客人说成“且”。但“且”跟一般的客人有所区别。“且”,指在家里住的客人。

其实,“且”这个字,在《雅言》里就发这个音,但字意却不同。当时的字义是暂且、姑且,此外也可作副词:尚且,并且,如“且幔,听我把话说完。”“且听下回分解。”

后来,这个字又有了引申义,即持久的意思,如现在的北京话:“他在这儿且待着呢。”“他且得忙呢。”再后来,“且”字在北京话的口语上又有了变化,比如:“您且哪儿来呀?”“我且东边儿过来的。”“且”字变成了“从”的意思。

可见,当时燕国的话有一部分也传到了现在。换句话说,现在的北京话如果捌根儿,可以捯到西周的燕国时代。

猜你喜欢
刺儿枫林晚燕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助燕伐戎
肉刺儿
不用吐刺儿的鱼!
山行
山行
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