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2018-02-09 12:37万金红宫辉力杜梅
前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永定河大运河文化遗产

万金红+宫辉力+杜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催生了华夏民族,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上善若水”是两千年前老子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它源于人与水的互动,塑造了人民对水的认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时期、新阶段赋予北京市文化建设新的契机。适应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传承、弘扬北京悠久、丰富的水文化必将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手段。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是弘扬北京水文化的重要抓手。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北京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必须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北京的水文化,对于重新诠释、认知北京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水文化

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在以水为载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指出,“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不同民族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它产生于人民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水互动过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正如2005年世界水论坛对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人水互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水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大禹治水催生了华夏民族,“上善若水”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准则;兴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对我国五千年来国家政体的形成和历代政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代表的水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正因如此,中华水文化才得以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成为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是北京文化灵与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作为人类利用水资源最为集中的空间,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给水、排污、航运、防洪等问题,因此城市成为水文化遗产最富集的空间。历代城市围绕水这一限制因子,设计了一套精心利用水资源的制度系统和工程体系,也因此保存了众多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认知和实践的探索,研究水文化遗产能够构建出古人对水的敬畏思想体系,理解水对城市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区域文明的推动意义。

作为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北京,其因水而建、因水而兴。自辽金建都以来,北京城池内外人口繁盛,各项功能汇聚都城,因水资源短缺,历朝历代对水资源问题都极为重视。因此,北京的城市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感官感受的水文化韵味。北京的水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的精华,并构成今日特殊的城市文化景观。

(一) 水文化遗产与北京城市的发展 。

水文化遗产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大运河、皇城园林水系、永定河等成为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主体。这些水利工程承担着漕运、城市园林、农业灌溉、防洪等功能。北京市水文化遗产展示出北京城市发展的几个特定时期。

宋代以前,北京地区水利建设多为服务耕战。魏晋的戾陵堰和车厢渠、隋唐的永济渠是集中代表。刘靖“立遏于水,道高梁河,造戾陵,开车箱渠 ”,形成了一套包含堰、坝、堤、闸、渠的水利设施,构成了年灌溉农田两千顷的工程体系,并满足了当时的北京用水需求。隋炀帝为征伐辽东而开凿的永济渠,成为当时隋唐大运河北线的重要组成。

宋元时期,北京开始向王朝的政治中心转化。人口聚集,城市规模增大,物资的需求增加,对水运的诉求日益高涨。为此,辽代开凿了萧太后运粮河;金代开凿长河引瓮山泊(今颐和园)水源,疏通潞河航运,开凿坝河、金口河、闸河,沟通中都和通州之间的漕运;元代郭守敬导引西山泉水水源,开凿通惠河,贯通了南北大运河。

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水系格局基本定型。明代修浚北运河、通惠河和修建浑河(今永定河)堤防。清代进一步完善永定河的堤防系统和西郊皇家园林,同时开展了畿辅水利营田等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到近代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北京地区遗留下丰富的水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存各类水文化遗产416处,涉及古代水利工程、管理用房、祭祀建筑等多种形式。同时,治水活动也催生出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如永定河畔河神崇拜衍生的祭祀文化(三家店龙王庙庙会活动)、通州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文化(通州运河龙灯会等)。

(二) 北京水文化的特点。

北京的水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今天我们可触摸到的尚未消逝的历史真实。水文化是北京城市生命历程中不可切断的链接,她将今天的生活与历史、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对北京城市感情的依托。

北京的水文化核心特点是“为民兴利,泽润生民”。乾隆皇帝曾说,“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使盖藏充裕,缓急可资。是以川泽、陂塘、沟渠、堤岸,凡有关于农事,豫筹画于平时。斯蓄泄得宜,潦则有疏导之方,旱则资灌溉之利,非可诿之天时丰歉之适然”(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四十七)。由此可见,北京的水文化就是为了让民众得以生存并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从秦汉的灌溉工程建设,到明清的运河修护和永定河防洪建设,以及内城园林水系的建造,无不体现出“为民兴利,泽润生民”的典型特点。

北京水文化另一特点就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文明之美”。北京古代园林水利设计创造性地运用了“系中之系,园中之园”的设计理念,玉泉水系包含着“内城水系”(六海、御河、筒子河等),内城水系又包含着“紫禁城水系”(内外金水河),颐和园中包含着“谐趣园”。这些设计将城市河湖与皇家园林有机结合,使宫廷的威严与河湖的秀美交相辉映。“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北京的水文化不仅包含着历史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颐和园、莲花池等依托水文化遗产孕育而生的现代城市公园,彰显了北京水文化的历史感与现代感的融合。水文化精神层面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的岁时民俗,官方民间祭天祈雨的祭祀风俗,放荷灯、泛舟游湖的市井风情,无不体现出水文化已经深入各个阶层日常生活中。

(三)水文化遗产核心构成。

围绕着北京的水文化遗产,文物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1998年推荐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园林水利工程为主体的世界遗产;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维系京城发展重要纽带的北运河和通惠河,以及沿线的玉河故道、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什刹海等重要遗产点,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构建整体保护格局,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其中,东部运河文化带和西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北京水文化遗产展开的。

通过对北京的水文化遗产保存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北京的水文化遗产表现出“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一体”指皇城园林水文化遗产区,城内主要沿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玉河等分布,城外主要沿着长河、凉水河、莲花池、玉渊潭等水系分布,以及西山清代皇家园林水系等。“两翼”指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区。大运河文化带遗产区指北京城内由东直门内至朝阳门内区域,是元明清的漕运仓储区,分布着海运仓、北新仓、南新仓等遗址;城外是通惠河、北运河、运河沿线水闸堤坝、仓厂沉船遗址等,集中展示了漕运文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产区,在永定河出山口地区,历史上也是水利工程比较集中的地区,比如戾陵堰、车厢渠工程、金口河工程,还有丁家滩灌渠、龙泉务灌渠和兴隆坝灌溉系统等。此外还有卢沟桥、南北惠济庙遗址、三家店龙王庙等文化遗产。这一地区由龙王庙衍生的水祭祀文化,构建了区域内特有的社会管理秩序和水源分配使用方式。

擦亮世界认可的水文化符号

(一)弘扬水文化的现实意义。

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传承水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持北京城市个性和特色的需要,而且是延续北京文化的需要。北京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城市的记忆中:永定河畔河神廟的香火、紫竹院长河的翠柳、玉河遗址的沧桑旧事,每一处水利遗存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使北京的城市记忆变得更为真实,让人们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北京历史的积淀。北京的水文化是历代先民创造、积累的,能够赋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启发智慧,开拓未来。近年来,水文化在城市文明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生命的有力见证。北京市实施的菖蒲河遗址公园、莲花池遗址公园等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让水文化遗产所揭示的文化信息融入人们现实的文化生活中,使这些遗产成为城市中有尊严、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这些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新时期、新形势下,有必要让民众认识到水文化遗产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使这些遗产成为城市中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因此,保护北京的水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避免北京城市记忆的消失。北京的城市记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历代引水灌溉、漕运通航、防洪减灾等水利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水文化遗产成为北京城市记忆的最有利物证之一,是北京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城市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态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北京城市的水利发展是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历代统治者在永定河治理、大运河治理、城市供水和园林水利建设上形成的众多水文化遗产已成为构成今日北京独特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破坏了这些水文化遗产,北京的城市风貌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是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作为水文化遗产的北京城市河湖水系是塑造城市环境的重要环节,玉渊潭、北海、长河等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休闲的场所,激发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弘扬水文化的建议。

一个缺少历史积淀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水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印刻在市民的记忆里。保护水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昔日的怀念,更是为了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延续城市文化,让今天和后世的人们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不能消失的未来心跳”。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城市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加大水文化领域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水文化对于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意义,市区两级政府根据北京市三个文化带建设的要求,开展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水文化传承领域的经费投入,采取措施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水文化传承工作,北京文化发展基金可向水文化传承工作倾斜。

二是开展水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建档登录工作,在水法、防洪法、文物法框架下,对水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定级、管理,实现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分类分级实施精准保护。

三是加强水文化研究,推动水文化交流与宣传普及。组织专家队伍,归纳总结水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加强水文化交流,提高北京市水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众文化设施,宣传水文化,扩大水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宣传水文化,在中小学开展 “水文化研学游”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水文化,把水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水文化的教育引导服务功能。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永定河大运河文化遗产
为了“母亲河”水清如翠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勃勃生机的永定河
母亲节拍摄母亲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Tough Nut to Crack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