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韩国、日本特约记者 济冬 孙秀萍 本报记者 王冬 ●张静
备受瞩目的平昌冬奥会将于今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韩国冬季运动胜地,有过三次冬奥会申办经历的平昌迎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在历史上多次冬奥会造成举办地经济负担的背景下,人口不到4万的平昌在如何实现冬奥会收支平衡上引发多方关注。有观点认为,冬奥会的建设投资在长期来看可以为举办地带来城市设施、旅游产业和国际知名度等收益。
在投入和节省间“纠结”
“平昌冬奥会最终盈利还是亏损,关键在于闭幕后各种场馆和设施的利用情况”,韩国《国民日报》报道称,根据韩国体育文化观光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平昌冬奥会(包括残奥会)预算约为预算为139136亿韩元(约合127.93亿美元),这相当于韩国最能赚钱企业三星电子去年第三季度的利润。预算中韩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所占比例最大,为8万亿韩元,企业出资超过3万亿韩元,最大投入是建设首尔至江陵的高速铁路,占全部预算的近2/3。
为节省成本,此次冬奥会建造了一系列“一次性”建筑,包括开闭幕式场馆在内一大半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建筑都将在冬奥会后被拆除。韩国《中央日报》称,由于担心开闭幕式场馆及其他场设施后期维护资金太高,“一次性”建筑是更节省成本的决定。此外,开幕式当天的温度很可能达零下十几度,但为节省成本,开幕式场馆没有建顶棚,且不提供集中供暖。场馆周围设置有挡风墙,韩国奥组委将会向观众提供热毯等保暖用具。
大赛亏本有“前车之鉴”
虽然韩国经营者总协会曾发表报告称平昌冬奥会将创造至少32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但外界对此表示怀疑。韩国历史上共举办包括奥运会、世界杯在内的7次国际大型赛事,仅有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获得盈利。以2014年举办的仁川亚运会为例,当时仁川市自筹资金2万多亿韩元大搞场馆建设,结果赛后每年产生100亿韩元的场馆运营赤字,成为仁川市财政的沉重负担。
在历史上,日本长野冬奥会的巨大投入也是个教训。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次奥运”的长野冬奥会因建设多处大型比赛设施令政府债台高筑,被称为“长野诅咒”。日本媒体报道称,冬奥会结束后长野一直与债务“进行战斗”。长野市花费1180亿日元(约合68亿元人民币)为冬奥会建造的豪华赛场设施在冬奥会结束2年后都陷入了赤字经营,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报道认为,长野市被奥运这个“甜蜜的果实”所诱惑,陷入“近视眼的失败”。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长野市曾为冬奥会建设一个滑雪场借债55亿日元,直到2017年2月才全部还完。当然,部分场馆在改变经营方式后实现盈利,但是总体而言,今后长野仍然面临“奥运负面遗产”的课题。
收支平衡不能狭隘看待
韩国总统文在寅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昌冬奥会是可以直接感受韩流文化的机会”。韩国开发研究院经济信息中心中心组长朴正浩在接受韩媒采访时称,考虑到很多看不见的要素,经济方面值得期待的积极效应实则很多,一是通过冬奥会转播凸显的韩国形象,特别此次冬奥会因韩朝组成女子冰球联队等朝鲜参奥情况,能给世界地缘风险正在降低的印象,值得期待。二是创造出工作岗位,在雇佣情况不太理想的江原道地区,国际活动的举行将创造工作岗位、为地区经济带来贡献。韩国延世大学经济学教授金正植表示,冬奥会的举行对扩大消费、刺激建设投资等会产生积极影响,有促进内需的效果。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冬奥会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纯粹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形象宣传等“软因素”,“开办大型国际运动会往往投资庞大,狭隘地看待直接经济回报很难实现盈利。”
陈剑表示,对于韩国来说,冬奥会门票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中国和日本的观赛游客,而且韩国、日本与中国在未来4年内将接连举办奥运赛事。密集的世界性运动会和彼此临近的地理优势,使得三国可以在奥运经济上彼此合作,取得更好的收益。
对于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陈剑表示,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冰雪产业并不发达,冬奥会可以助推中国冰雪产业的进步,尤其可以促进冰雪装备制造业和北京周边冰雪旅游业的发展。他认为,对于张家口而言,冬奥会可以吸引世界目光,获取更大的关注,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由于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京津冀融合效应在冬奥会之后会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