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论述文阅读能力

2018-02-09 17:19苏海霞
中学语文 2018年33期
关键词:选项逻辑考查

苏海霞

2018年高考刚刚结束,对试题的评价就纷至沓来。高三师生对语文全国卷的总体评价是:难!尤其是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很多学生的答题感受是:耗时却难得分,吃力却“吃不准”。即便是那些全选对的“幸运儿”也不无侥幸地表示:没读懂,运气好而已。通过对本校高三模拟考试中论述类文章的得分情况分析,数据显示:三道客观题的总得分为5分左右,三道题中,第二道题的得分情况略好,第三道题的得分情况最差,这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究其原因,一者,论述类文章在高中教材编排中所占比例较小,仅必修五设置了两个单元。一个单元的选文为文艺评论,包括三篇文章:《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另一个单元的选文为自然科学论文,也包括三篇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这些选文有的篇幅太长,有的学生不感兴趣,有的内容略显陈旧,导致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效果也不理想。二者,学生逻辑知识的匮乏。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讲究逻辑的学科,语文与逻辑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要靠思维,而思维其实就是逻辑的体现。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专题性的语文逻辑的教与学几乎是个空白。人教版教材只在必修四设置了一个小专题《逻辑与语文学习》,简单的介绍了一点基础的逻辑知识,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训练。三者,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因此,学生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比较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论述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紧扣文体特征,明确出题意图,以“变”应变

论述类文本指的是以议论、陈述、说明等为主要表达方式,证明观点,阐释道理,说明情况的一类文章。

考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理论性文章要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基于此,出题人的意图就非常之明显了:第一道题重点考查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考生做题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是:投石问波,切片比对。比对词语、比对句子、比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细心的比对中选出正确答案。

以2018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第一题为例,A选项认为“数字化记忆的发展”与“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之间是因果关系。从原文第一自然段中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可知,原文也是因果关系,因此该选项是正确的。本题主要采用的是比对法,通过比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B选项认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导致“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原文第四自然段则认为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通过比对句子内部的关系可知,该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C选项认为“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只是认为,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通过比对词语“都是”,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明“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可见,该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选项认为,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原文第四自然段末认为,采取“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且,文本反对“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可见,该选项既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又犯了“混淆是非”的错误。

从以上分析得知,论述文第一题实际考查的是理解分析文章语言(句子)的能力,针对这一考点,考生需对选项和原文的句子先“切片”,后“比照”,仔细分析两句话表述的意思是否相同,再做判断。

第二道题重点考查论述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因此,考生做题时要重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等问题。

考生先要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作全面分析,方可作出判断。以2018年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第二题为例,第一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被遗忘权”;大数据时代,遗忘变得困难;“被遗忘权”的出现,其目的是改变这一格局。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方法。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被遗忘权”是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并且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第三段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被遗忘权”的提出,其重要意义在于,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第四段,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主体身份存在被认同的危险,因此需通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来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综上所述,全文的论证结构大致分为两部分:什么是 “被遗忘权”?“被遗忘权”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从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的影响入手,阐述意义。)

通过对文章进行宏观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前三项都是正确的。D选项中的“可能”表述是错误的。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说明这些都是数字化记忆已经带来的问题。

第三道题重点考查逻辑推断能力。考生要认真分析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前提是否成立,在此前提下能否推出彼结论。

正因如此,我们先要找出每个选项所包含的前提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对选项的推论进行分析判断。以2018年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第三题为例。A选项的前提是“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推论是“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C选项的前提是“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推论是“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选项的前提是“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推论是“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从文意来看,这三项的前提都是存在的,推论也都是合理的,因此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B选项通过比对信息可知,扩大了陈述范围,因此是错误的。

总之,论述类文章的三道考题紧扣考纲和文体特征,考查面广,命题思路非常明确。考生在判断时,要针对不同题型,做到“以万变之法应万变之题”,切忌一味“切片比照”。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即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可见,语文的逻辑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仔细分析近几年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加强了逻辑思维的考查。从病句、句子衔接、补写句子到2017年全国卷第21题的“推断题”,浙江卷第5题“用归谬法仿写”,再到2018年全国卷Ⅱ的作文,其实都涉及到了语文逻辑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语文逻辑能力的训练。对此,我有两点建议。

1.开发适合高中生的语文逻辑学校本课程。逻辑学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大基础科学第二位,说明它是学习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必定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比如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包括 “语修罗文”,当下语文教学也在强调“读写听说思”,但无奈的是,我们一直没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校本教材的研发,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早在1983年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就整理了一些基础的语文逻辑常识,其中包括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近些年,上海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肖家芸、葛伦芬老师已在高中开设《理性思辩》校本选修课程。这些有益的探索,值得推广。

2.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去阅读、理解、欣赏文本。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们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邹忌先运用归纳推理“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通过类比推理 “宫妇左右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皆有求于齐王”得出齐王也受蒙蔽的结论。论证严谨,无懈可击,因此齐王便能欣然采纳他的建议。在教学中,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去阅读,定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此外,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除了要具备文体常识、逻辑知识等“硬实力”之外,还需具备“软实力”——“三心”。 “三心”,即“静心、耐心、细心”,尤其是在考场上,若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即使你平时有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此时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硬实力加软实力,方能提高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选项逻辑考查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跟踪导练(四)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