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办一份有为民情怀的报纸,是一些报纸创办的初心;办一份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报纸,是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要使一份报纸能传递给读者有温度的情怀,能促进社会和谐之音的奏响,就不能忽视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群体。
这个群体包括了残疾人、特殊病人、失独老人、家庭突遭变故人员等,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要求,需要媒体人把部分笔触、关注给予这一群体,只要把握好时度,落实好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能服务好读者和社会。但对特殊群体的采访,难度往往大于常规,如何能更好地与他们交心,倾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就首先要与受访者建立起信任,这一信任该如何建立,需要注意哪些?笔者就从事记者工作实践,谈谈自身的体会。
与普通群体相比,特殊群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往往更敏感、设防。笔者在从事记者职业不久时,曾有一次采访一名残疾人失败的教训。这是一名长年坐在轮椅上的近30岁的女子,开了一家小书店,自强不息,在圈内有着不小的正面影响。笔者与她约好时间后,匆匆来到她家中采访。最初的采访还比较顺利。笔者此前听说,她在有轮椅之前,在家中经常是借助爬来行动。于是在采访中便很快地来核实这种说法。不料,笔者感觉到,她对于这一问题并不想回答,对随后的交流也明显缺少了兴趣。后来,这篇稿件因采访不够深入很不尽人意。笔者反思,在采访中,笔者的问题过于简单粗暴,缺少了铺垫,操之过急,以及缺少对对方心理感受的感知。
特殊群体需要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但是这种倾听要建立在一种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任就需要记者来完成。对于一些隐秘的特殊群体,要实现采访更需要信任。每年的“12·1”是世界艾滋病日,近年来,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呈上升趋势,2016年的“12·1”前,笔者想采访一名男同性恋人员。在相关部门提供的几名备选受访人员中,笔者决定采访F,因为笔者了解到,他有媒体人的经历,应该好沟通些。更为重要的是,他曾是一名同性恋情感疏导志愿者,对同性恋现象应该更有独到的看法。果不其然,他爽快地答应了接受采访。在采访中,笔者首先给他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对于笔者提到的话题,他不想说的完全可以回避;二是对于这个群体,笔者不带有色眼镜。这成为一次彼此非常信任、坦诚的采访,采写的报道也很令人满意。
笔者真切体会到,采访中,对残疾人自强不息行为的欣赏、与艾滋病人的一个握手、与外来贫困人口的平等交流,都利于信任的快速建立,但前提一定是顺其自然、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个群体在接受采访中往往拒绝同情、窥探、猎奇的心理,这正是记者需要注意的。
对于初入行的记者来说,借助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与受访者较快建立起信任,往往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对一些特定特殊群体的采访,也能从侧面更好地选择受访对象。
笔者在与特殊群体相关部门有了较多了解后感到,他们对于各自相关群体的关注、帮助、理解,是很多人不了解的。
2016年,笔者所在部门策划想做失独老人的报道,安排的记者通过部门读者群找到了3个这样的家庭。但是记者在与他们沟通表达采访意愿时,全部碰壁,均不接受采访。对于这类家庭来说,接受采访意味着自揭伤疤,经受一次痛苦回忆。但这类家庭的存在,又的确是社会的一个痛点。后来,部门迅速与当地计生部门联系,最初,计生部门人员因考虑到这个选题过于敏感心存顾虑,但在记者的一番沟通后,态度转变为配合支持,3个失独家庭最终也都同意接受采访了。
笔者有几年跑医疗卫生口的经历,2011年,笔者第一次采访艾滋病人前,认为这是一块难啃的任务,一是当地媒体很少涉及,二是受访人难找。但笔者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艾滋病,该如何预防,政府在做哪些努力,这些又是很有必要给社会传递的信息。这个时候,笔者已经与当地疾控部门建立起了很好的互信关系。当笔者说明采访想法后,疾控部门负责人当即翻出一本电话簿,开始联系人员,并约好第二天在该部门一间小会议室内接受采访。约定的迅速、顺利出乎笔者意料。
笔者认为,借助相关部门完成对一些特殊群体的采访报道,有以下几点利处:一是这些相关部门大多与这些特殊群体有着良好的互信关系,在他们介绍下的采访,首先完成了一种互信的传递。二是相关部门对这些群体的情况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筛选出的受访人往往更具典型性,更为可靠。三是可以将相关部门引入,作为报道的一部分,这样报道的尺度更易把握,报道也更丰满、客观,更具权威性。
对于经常接触特殊群体的记者来说,建立或进入一个个“朋友圈”,是能广范围建立起信任,同时更好发现新闻线索的有效办法。对个体采访后建立起的信任、接纳,是进入这个群体的途径之一。
现在网络的便捷,已经很方便“朋友圈”的建立或进入。笔者感到,当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朋友圈”把记者拉入后,不时的冒泡交流,能很快与圈内人建立起一种信任。另外,通过这个圈,也方便一些较为隐私选题的间接采访。
相比于普通人,特殊群体更需要被倾听、被理解,以及了解同类人的冷暖人生。如果记者能被拉进一个特殊群体的“朋友圈”,说明已经有了初步的信任,但记者应注意的是,进入一个“朋友圈”后,不要急于直奔主题,这样难免招致一些人的排斥,而是应先建立亲和关系,在需要采访时再私下约就水到渠成了。
在跑采访的数年里,笔者有“无声世界”“隐形翅膀”“青春不逝”“恋恋尘世”等聋哑人交流群、残疾人交流群、乳腺癌患者交流群、艾滋病感染者交流群,成为一个线索的来源地、采访的平台。以对残疾人的采访为例,笔者通过一个残疾人朋友圈,先后发现了多个可报道素材。有残疾人家人永不言弃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例子,有残疾人自强不息做大自己的事业反哺社会的,有残疾人甜蜜婚恋故事的。
有人认为,特殊群体、边缘化群体的报道很博人眼球,不必过于强调正面报道。而笔者认为,对这类群体的报道,恰恰不能以博人眼球为出发点,这样的思想与体现报纸为民情怀背道而驰,对特殊群体也有失尊重、负责,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更是坚决不可取的。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交织,我们对特殊群体的报道,就是引导读者以理性的心态正确看待社会现象,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看主流。对特殊群体的采访报道需要把握好度,注意不迎合、不猎奇、不媚俗、不恶炒,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激发读者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社会信任,这与特殊群体的信任是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
新闻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既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也能混肴视听。在一些人眼中,特殊群体代表的正是一个社会的阴暗面,也正因此,我们在选题策划、采访报道中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让这类报道健康、积极、理性、向上,在报道中把握好节点、火候、尺度,对舆情有所研判。不能因为报道不实、引导不当,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笔者及同事通过对特殊群体的了解、报道,向读者、社会传递了预防疾病、健康生活、自强不息等服务及励志的正能量信息。
以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的报道为例,我们会在“12·1”到来前策划,及时推出报道,每年一个主题,或者是艾滋病的传播渠道、预防知识,或者是艾滋病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改变,亦或是奋斗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志愿者。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即远离艾滋病、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这样的报道既引起了人们的警惕,要更好地预防艾滋病,也传递出一个信息,社会各界正在为人们远离这种疾病而努力,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正面的宣传效果,因其客观权威、不低级趣味,也让一份报纸能得到社会信任,这也是特殊群体期许的。
总之,特殊人群是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群体,当媒体把握好时度效,把正面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就能达到既体现为民情怀,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