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三问

2018-02-09 18:20陈颂善
中学语文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下场柳宗元老虎

陈颂善

孔子曾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黔之驴》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被收录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自主学习《黔之驴》这篇课文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经过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师生获益匪浅。现摘录“三问”,以飨读者。

一问:黔无驴,为何“至则无可用”?

有人说,黔地无驴,水草丰富,正是驴大展身手的地方,为什么“至则无可用”?我们知道,驴的作用,无非是拉车推磨。但是黔地,要么是崇山峻岭(贵州地区),驴拉车,坡陡上不去,下坡刹不住闸;要么是水乡湖泊(湘南地区),哪有驴的用武之地?就连驴进黔地,还要用船载入,而不是骑驴、牵驴进入。再则,驴推磨,磨的是面粉,但是黔地的作物应该是水稻,而不是小麦。无可用,怎么办?杀之,因为此地从未有过这种动物,肉能不能吃、怎么吃,是个问题;上天有好生之德,也许出于慈悲之心,就把驴放生于山下。于是,有了这个故事的开端。

二问:故事的主角是谁?

从题目看,故事的主角应该是驴;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描写得最细致、最生动的是老虎。那么,谁才是这篇课文的主角呢?

从性格特征分析,老虎机智勇敢、英勇果断、有勇有谋,但残忍凶暴、狡诈贪婪;毛驴愚蠢呆笨、不学无术、外强中干,但憨厚老实、善良本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有些抑驴扬虎之意。

从文章的寓意来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老虎的角度来分析: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战而胜之;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从驴子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生……

文本解读,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没有明确的故事主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思维混乱和主题混淆。因此,我们需要探究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本意。

三问: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我们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从《三戒》写作的意图来看,在《三戒》小序中,柳宗元道出写作原因:“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因此,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对于遭贬永州的柳宗元来说,这样的人生慨叹应该意有所指,个人的感悟也自然蕴含其中。

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在这故事的结尾处,柳宗元感慨:驴看上去身形高大似乎很有德行,声音洪亮似乎很有本领,但如果不显示它那可怜的本事,老虎虽然勇猛,因为心怀疑惧,终究还是不敢吃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悲哀!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并且指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遗憾的是,这样的结尾在选入教材时却被删除了,不仅造成了学生解读文本时思维的混乱,而且也使文章仅仅作为寓言小故事而存在,缺失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因此,我曾在拙作《中国式的道德绑架与精神阉割》(《中学语文》2016年第10期)中指出:我们衷心希望语文教材的主编们,不论是人教版的还是苏教版、沪教版的,在编纂教材时对待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篇,面对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能够高抬贵手,尽量能够呈现原汁原味的精神大餐,少些这样“掐头”“去尾”式的删除,也让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少些盲目的拔高、随意地上纲上线,少些道德绑架与精神阉割,多让读者去鉴别、判断、领悟与品味,以期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下场柳宗元老虎
柳宗元
躲描猫的大老虎
江雪
老虎不在家
停止运动大脑恐有四种“下场”
老虎变成猫
小狗成大狗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