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农场中心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关于二者的关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做过一番形象的论述,他说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和详尽。这句话,把阅读的重要性说得非常明确,即学生的书读得多了,习作水平自然就提升了,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比较重要的途径。鉴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应该依托课外读物,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下笔时,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而教师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巩固和扩大课堂所学语文知识,扩充求知的想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我们给本班学生推荐了《草房子》《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城南旧事》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从而为文学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时,首先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即人手一本“采蜜集”,自己准备的笔记本,用来摘抄自己在读书时读到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等,如一些优美的景物描写,一些细致的细节刻画,一些高深的人生哲理等,这样的一本本子,虽然小,虽然薄,但是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聚积一大笔财富,就像往仓库里储存东西一样,以后当学生有所需要时,就会从头脑的仓库中自由拿取了。
例如,学生在读《草房子》时,发现了一些优美的景物描写,就拿笔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下来,曹文轩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清新美丽的意向,学生把这些句子或者段落摘抄下来,在以后自己写作时,完全可以把它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文学的明灯一直照耀着前行的人,照亮着阅读者的内心。而丰富的文学作品,就是孩子心头的一盏明灯,给孩子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身边的文学作品,让它们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在提升孩子习作能力方面,我们不妨从经典作品出发,立足经典,首先让学生从模仿经典入手,很多经典作品中对于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时,就会发现这本小说中,对于任务形象的刻画非常逼真传神,而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无疑是作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于是,笔者就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细化文本,使学生明白要想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位,不妨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入手,通过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例如,在《三顾茅庐》这一章节里,作品就通过描写刘备斥责张飞和关羽的话语中,从到诸葛亮住处还有很远时的下马步行的动作上,从到诸葛亮住处后的毕恭毕敬的神态里,真正看到了一位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主公形象。教学时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告诉学生自己在习作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把人物刻画到位。
有了经典作品的指引,加以教师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就能够有的放矢,不会茫然无措了。
在教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时,积累和模仿,都是为了达到习作水平的提升,甚至飞跃。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把看书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都留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思考余地。完全脱离文本而讲解习作,习作也只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这时借助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作品的空白处、悬念处入手,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从而创作出不一样的结局或者场面,让细节更逼真,让语言更丰富……
例如,在学生读《论语》中的孔子和学生一起谈水这部分内容时,每位学生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水,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名弟子,你比较认同哪位弟子的看法?或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我便让学生以《水》为题,书写了一篇习作。学生在文章中各抒己见,习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现象。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习作并不难,只要我们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恐惧心理,依托经典作品,辅以方法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肯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