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

2018-02-09 18:08刘欣欣叶青青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

◆刘欣欣 叶青青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配置也愈渐完善,探索和研究也较为丰富。但就医学院校而言,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较为薄弱,针对“5+3+x”模式下培养的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缺乏更系统的干预手段,因此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1.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医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展开改革是极其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的能力高低,对学生能否顺利达到培养预期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研究调查,相比较普通综合大学,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更重,课程繁杂,周末、晚上上课现象严重,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调适时间,心理问题突出,在强迫症、人际敏感等方面较为明显。因此针对学业繁重的医学生,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极其必要的。

2.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对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医学院校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以之作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但就目前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不够重视网络教育、生命教育、学生心理异常等。有很多医学院校只是在大一阶段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对学生异常心理的防治有待加强。此外,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以传统理论讲解模式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预防心理危机,而对学生心理实际需求应对较少,课程实际效果不佳。

3.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和细致,而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量也就越来越大。在教学中,教师习惯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这在丰富学生医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扩充了教学内容,再加上医学课程知识都较为专业和抽象,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死记硬背这些枯燥的知识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加大了学生压力。此外,随着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医学生就业压力扩大。导致了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而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中,繁重的学业导致学生们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存在阻碍。导致医学生缺乏正常、有效的社交活动,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活自理性不足、偏于独处的想象,进一步加重了人际交往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导致了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加重。由于医学院校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较为昂贵,部分学生承担着较为严重经济压力,为减轻家里负担,会在学业之余,勤工俭学。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导致医学生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在防治学生心理异常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掌握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注重对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培养学生抵抗不良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等打下坚实基础。

2.明确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各医学院校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决定教学内容,在满足标准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具有发展性,决定好侧重点。在教学内容中,要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针对异常心理治疗技巧,还应有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内容,如此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包含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感知、调节自身不良心理活动及情绪的技能方法,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完善课程体系,对大一学生应以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生命观教育、大学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为主,而对于大二、大三学生而言,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心理咨询、恋爱与性、人际等,针对性强化学生心理,分阶段教育,完成课程体系。

3.革新教学方法

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都采取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整体课程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深入自身专业化发展,积极革新自身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讨论,在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式

丰富的课程效果评价方式能帮助教师有效接受教学反馈信息,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自身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中,应有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考核评价、学生异常心理识别和解决能力的考核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不能单纯依靠考试成绩、书面考察等方式进行,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自由、公开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老师、家长等都参与进来,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价、日常成绩评价等方式,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使教师、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教师和学生得到反馈后可以积极整改自身的教学方法或学习防火,促进医学生心理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大医学院校应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通过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评价等措施,全面改革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