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谈到文言文教学,师生皆感枯燥无趣,认为没有现实的价值意义。而文言文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是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并且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字词句章的条分缕析,过多强调“字句落实,句句清楚”式的割裂分析,缺乏古今互动、师生互动,严重地扼杀了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而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如“之”字。《狼》文中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
读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始,我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教学中坚持指生读,齐读,评价读,赛读等诵读形式,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通过读去享受古韵的凝香精华。诵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建立“古文知识仓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如学及《岳阳楼记》时,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学生回忆在嘟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意义是否一样。“《醉翁亭记》里‘日出而林霏开’!”“什么意思? ”“散开!”“《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是‘打开’的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对这个“开”字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好处。
古代文人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认真诵读积累,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主张语文教学应提取教材中的生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他建议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生活、比较生活、珍惜生活和奋斗生活。如紧扣“勤”和“苦”两个字组织板书,将全文内容有机组织和串联起来,条理清晰、方便教师教,更方便学生学。程敏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札记——兼谈文言文教学拓展的三个向度》有一个较精彩的案例:设计四个题目,由学生任选两题完成:(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找描写的句子);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找议论的句子)。(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示例:凿壁偷光(匡衡)。(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马生会对宋濂说什么呢?(有点文言味。)这几个拓展题目尤其是第3、4个题目,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激活了学生的潜能,给每位学生一个精彩展示的平台,也体现“言”“文”并重的教学追求。如果不去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枯燥无味的讲解肯定不会受学生欢迎。
除以上几点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探索实践其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总之,只要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有利于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文言文,提高欣赏文言文的能力。今后,我还将在课改中去探索,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亮丽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