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刚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时代,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以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质,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保证高职人才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社会建设发挥促进作用。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制度和资源优势,促进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体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标准差异的矛盾,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高职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功能与目标都具有政治性和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立德,让每个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之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个人、集体、社会具有正确的观念,从而对个体进步、社会生产发挥促进作用。
当前,高职生思想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个性化的表现,极少数学生存在一些偏颇情况,要解决此类情况,有效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1.2.1 加强主流思想引导的紧迫性
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表现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党的领导、热爱集体、热爱生活,能够认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对个体、集体、社会的关系有正确认知。
高职思政教育要不断强化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正确的思政认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稳固的政治信仰、价值信念,以便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较为长久的正向影响。
1.2.2 对个性思想引导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改革、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就业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每个高职学生的认识基础、未来方向、谋生方式各有特征,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个体经历不同,所以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也要个性化。
在学生个体经历的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和不满,个性思想引导的紧迫性就在于针对这些挫折和不满,形成预防机制,促进学生正确对待个体经历中的困难,以正确的思政观念,引导个体不断强化和进步,防止学生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中,动摇正确的个性化的思政观念。
学生的思政状态在具有强烈个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摇摆性,通过高职思政教育的正确引导,则可以争取实现学生思想向主流价值观念转化。
1.2.3 对偏颇思想引导的紧迫性
极少数学生的思政观念存在偏颇。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这部分学生,特别是在人员相对集中、封闭的高职院校环境中,不良的思想状况,在没有得到有效管控、引导、区别的情况下,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扩大,将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偏颇思想引导的紧迫性在于加强管控的同时适度引导,需要发挥高职思政教育队伍的作用,适度介入,必要时发挥党员、干部对点联系辅导责任制的作用,对这部分学生采取长效化、适度性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符合主流价值的个体思政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转型、相关体制的转变,社会大众的思政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对于思想活跃的高职学生影响较大。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录取方式日益多样化,受收费制度、学分制度、学习方式、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复杂多变,这些对高职的思政教育,包括对思政教育队伍、思政教育对象、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效果考量,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通过对近三年的新生入校调查、毕业生追踪发现,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不足、价值取向不正确、心理调节软弱、团队精神缺失等现象。
首先,具有自主意识但缺少独立能力。当前,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95后,他们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比较独立自主、强调自我、个性突出,在远离家庭的照顾和亲人的关爱独立生活时,又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在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社会思潮的批判、社会价值的选择方面,尚无能力做出独立的、正确的选择。
其次,具有担当精神但缺少吃苦能力。现代高职生成长在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时代,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责任感,遇事敢于担当。但当他们走出家庭,独自接触社会后,发现担当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艰苦的劳动和长久的坚持,由于对个体劳动能力的认知不足,处事经验不够丰富,往往缺少吃苦的能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畏难情绪。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从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长期、必要、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注重“立德”,培养有思想的技能人才。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方面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教学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堂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要不断从素质文化课、专业课程中提炼思想元素,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与价值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相结合;专业课教师也要不断提升思想教育水平,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思政引导,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高职学生由于参加顶岗实践,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会经历挫折、挑战、成功等体验,通过这些心理体验锤炼了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完成了心灵的成长,这都是高职思政教育介入的良好契机。高职教师要在学生各类实践活动中适时引入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向学生提供思想疏导、政治引导,培养具有合格思政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失衡、模式僵化、载体分散、内容断裂、环境干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采取多样措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用措施包括多途径、多渠道、正能量。
高职思政教育要从思政课堂到思政实践,从思政课程到课堂思政,从专职育人到专业育人,不断丰富思政教育途径。
一是形成良好的引导途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可以与广大师生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实现平等、顺畅的沟通,通过讨论、交流、沟通,将主流思想的引导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高职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拓宽网络沟通渠道。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作用,从课堂教育到课后引导,从教室到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载体作用,拓宽师生之间思想引导的路径,建立互动社区,将学术、专业、思想等内容,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师生互动。
三是发挥组织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特别是基层组织,要强化过程育人、问题引导的作用,通过为学生解决切身问题的过程,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的作用。通过高职院校建立的思想工作体系,做到上传下达、横向引导、纵向培养。
四是挖掘区域教育资源。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服务产业、行业、企业,在培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文化与教学资源。在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注重“非遗”资源的应用。例如,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本课程中,就有“非遗课程”的项目,在此课程的开设、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非遗”的思政资源,特别是在精神方面,“非遗”具有宝贵的教育资源。一代又一代的工匠通过专心致志、长期坚守在一个行业中辛勤劳动,创作了传世作品,可以将这种“致心于一”的劳作精神与现代高职的劳动价值、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扩大课程的育人效果。
高职思政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思政教育的供给方不仅是高职专业的思政教师,还包括专业课教师、政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甚至包括一切开展学生工作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都能对学生的思政状况产生影响。
一是发挥思政课堂和专门队伍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作用,丰富思政课堂实践形式,努力让学生通过思政实践强化个体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个人的思政水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通过专职队伍的作用,让高职学生通过在校生活、学习、实践,不断提升个体的思政认知,形成良好的德育观念。
二是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专业课程观念,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观念形成过程中,要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使高职的思政教育有载体,更能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具有专业背景的思政观念,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专业教师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是发挥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导向作用。高职学生在思政课堂、专业课堂之外,还有着广泛的实践空间,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对他们的思想形成了各种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思想阵地的思政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个体的认知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思政水平。
一是自信的力量。在时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增强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法治意识。教师与学生要通过高职思政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强调诚信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二是文化的力量。要努力通过高职的地方文化课程、“非遗”课程、通识技能课程等文化类课堂,传承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努力发掘思政资源,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认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要不断修正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院校在承担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