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
文言文从小学就已经走进了学生的语文的课本中,到高中文言文已经成为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提升文学情操、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却成了首要难题。文言文这种语言体系和我们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差别较大,同学们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有较大困难,一提到文言文学习学生们的信心普遍不足。不仅学生如此,许多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也是一筹莫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内生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有一个激发兴趣的导入。导入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在文言文教学的导入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刚开始用幻灯片给学生放一些现今湖北黄冈的风景,并对作者的生平做简要的介绍,并对于“乌台诗案”的进行详细的介绍,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文章的讲解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某些有争议的字的解释、对某些名句的鉴赏或者对作者表达主题的感悟,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劝学》一文中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在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文中所运用的比喻论证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文言文的语法知识不如英语语法有十分明确的规律可循,但是在一些特定句式和词类活用方面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概念。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自己可以把高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语法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在讲解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学生已学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进行讲解。经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就会有较为完整的概念。除了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基础字词解释的掌握也需要不断巩固,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学生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才可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学生只有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归纳和练习巩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才会有较大突破。
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一直难以提升,除了文言文本身难度较大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就是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陈旧和乏味,这种老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对古文精华的探究兴趣。针对当前的情况,想要提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将快乐教学的新理念融入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更多生动、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对文言文课堂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在文言文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舍弃原先“讲读式”的教学模式,而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如表演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全面激发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语意思和语法形式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量较少的高中生,想要他们全面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涵,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技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拓宽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己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将课内文言文中所学到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运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从而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例如,在学习《劝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荀子》中的其他篇章,在阅读时将遇到的实词、虚词、多义字进行归纳比较,掌握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思以及一些特有的文言文语法知识。教学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课外阅读,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同时还能积累到不少古文阅读经验和技巧,对古文的畏惧感也逐渐消失,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