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真”度挖掘

2018-02-09 15:00
中学语文 2018年36期
关键词:西江月陶渊明情怀

王 月

“西红柿炒鸡蛋,真吃不下了!”组长在期末考试后感叹道。这次是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全年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写了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河北省中考作文的指挥棒方向一直未错,“我与……的亲密接触”“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说墙”“墙的故事”“这样的衣着”等等,都强调了描写,强调了生活真味;可是考生作文雷同空洞,下笔无物,是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么?

一、多感官描写的“真”度挖掘

笔者听过有些教师讲作文,教导学生编作文,然后给大家方法,如何编。笔者认为作为初中基础语文,就教学生编,这样不好。掌握不好,还会误导了学生,让孩子掉进说假话的深渊。社会上有一个玩笑,说第一次说假话从写作文开始。

我抛出自己的浅见:作文来源于观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依据自己的这一理解,笔者在前辈的指导下,在一堂语文教研课上,进行了指导多感官观察描写的教学尝试。

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我们命名为“春风图”。从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对春风进行了描绘。循着我校“跟着课文学写作”的思路,恰正值深秋,我选择了捡拾各有特点的落叶来课堂,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并且下载了风吹树叶的声音,放给学生听。一片片落寞道旁的叶子,就这样在学生的笔下,化作了上百的文字。因为孩子们真的观察了,下笔有物。所以,虽然是一片不起眼的落叶,也可以成就一段优美的文字。

我还给学生配乐朗诵了自己写的下水文:

叶面残存光滑,但叶脉早已嶙峋。两指拈起,从叶背透光望去,好似一张古稀老妪,那布满青筋的枯掌。它亦曾沐浴过春的朵朵金辉,漂零于夏的瓢泼大雨,摇曳在秋的簌簌西风下。

立冬了,他悄然合十,怀着对时间的敬畏,蜷缩于褐色的泥土之间。斑驳的是朱玄绀赭,浸润的是凄露冰寒,依稀的是弥弥香馨。一缕芳魂已然消散,同化苍茫坤乾。

二、诗歌赏析的“真”度挖掘

这一节作文课,虽然得到了好评,但是也被教研员指出,缺少情怀的陶冶。我思考,我的情怀如何挖掘呢?我的视线落到了陶渊明的诗歌上。作为优质课参赛课,我选择了讲解陶渊明先生的《饮酒》,培养自己的情怀。

根据《饮酒》的内容,确定了“读悠然”“品心远”“悟真意”“走近渊明”四个讲解环节。

在“读悠然”的环节,因为传统来讲,诗乐舞是一体的。从这一历史真相来说,我设计了唱诗欣赏的环节。周末在家利用cool edit软件,多音轨混缩合成了学生的唱诗欣赏。豆蔻年华那空灵清澈的童音,伴随着《明月几时有》的婉约悠扬的曲调,娓娓道来,引导我们走进文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

在“悟真意”的环节,明确了诗歌所想表达的真心真趣:“通过描绘幽美淡远的景和的悠然自得的情,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倦官场、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在“走近诗人”的环节,用“真”组词,明确了:“陶渊明是一位率真、真实、真性情、返璞归真的人。”

三、教师下水示范的“真”度挖掘

有了以上两节课的酝酿,笔者在自己的写作创作中,也想进行一个挑战。将自己的生活和课文技法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自己“真”诗文的一次成熟创作,为学生作一个真正的表率。

在讲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笔者总结出了五点写作亮点,如下:

1.修饰意象,与众不同。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调动多种感官描写。

4.展现空间的层次感。

5.将情怀、心境融入其中。

那么,如何将真正的生活,用课文中学到的技法表现出来呢?笔者也写了一首《西江月》,利用了这五种写作亮点,描写了笔者真实的一次旅游经历。想给孩子们起到坚定信念的“真语文”“真作文”的带头作用。笔者拙作如下:

西江月(记游青城山)

雾似拂尘一扫,飞檐隐隐层霄。遇仙亭下广陵操,我仿阮郎长啸。

空径布鞋碎踏,清溪吱咯竹桥。弥弥香雨坠兰苞,老子骑牛微笑。

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很开心地主动背诵这首词,孩子们很珍惜老师反复斟酌推敲后的词作。我祈祷,真语文、真作文的信念,也深深地烙印到他们的心里吧!

猜你喜欢
西江月陶渊明情怀
你好,陶渊明
西江月·农家早春
赣鄱情怀
西江月·新秋写兴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西江月·流萤夜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西江月·乡思》创作心得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