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诚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考也正是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我们在高一教学伊始,就选择以整本书阅读为突破口,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选择整本书阅读作为突破口呢?一是因为学生有兴趣,爱读小说;二是因为整本书阅读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化场域,能够推动学生认知过程的逐步完善,达成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推动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比如学生梳理人物或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需要线性思维;由一个人物或事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物需要发散思维;探究内容间的对立与统一需要辩证思维,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完成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以本学期我们年级共读的 《亮剑》为例,谈谈我们所做的教学探索。
在2个月内精读6万字,自读37万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同时结合高考考点,初步教会学生评价人物、分析艺术手法和探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速读、精读、跳读、复述等,学会圈点评注,逐步进入整本书阅读状况,唤起阅读兴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其思辨能力,促进其智慧发展。让学生体会亮剑精神,认识到面对困难,明知可能无法战胜也绝不后退的精神,正是是中华民族应对世纪风云变幻的不竭动力。
教师在此之前做好阅读预设,即哪些章节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哪些章节应该精读、哪些章节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等。比如第一章李家坡之战确定为精读,在本章节让学生学会圈点评注,初步理解如何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第二三章学以致用,用圈点评注法赏析野狼峪一战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前十八章任选一章和电视剧进行对比鉴赏;第三十三章、四十三章精读赵刚之死、李云龙之死,探究作品主题等。
总之,教师应宏观规划,把课标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章节的阅读中。
基本模式是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多元反馈。
每周晚自习的第一节课布置本周阅读章节及探讨话题 (注意多角度多侧面,让人人有话说。比如:次要人物秀芹、“和尚”、楚云飞等,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进行分析),第二节课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写作。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读后采取多元反馈的形式。如思维导图、手抄报、为人物写传记、写诗歌、创作对联等。学生读完第一章后,我们要求分析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并绘制新一团和独立团的进攻路线的思维导图,这样的阅读过程既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依据文化背景解读人物的意识。
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我们对主要人物进行了专题鉴赏,既让学生感受艺术形象,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要求学生体会民族英雄为国牺牲、无怨无悔的革命精神。主要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为开阔思维,我们有意识的进行了比较阅读。比如把《亮剑》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写和必修一的课文《小狗包弟》类似的情节进行比较,还推荐了《许三观卖血记》中对文革描写的部分进行拓展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线性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以一本书为典型、其余书为佐证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类推,发现、总结和运用规律。
我们把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用口语活动的形式进行展示。如课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演讲的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强了自信,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对比鉴赏、阅读微视频的制作与展播、阅读报告会等活动。在这些形式多样的综合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他们还提升了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信息技术素养,主动探究、反思等能力。
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我们主要对学生采用发展评价、人文评价,从理解、鉴赏、探究三个层级纵向比较。如把学生开学时对阅读的兴趣、方法掌握和两个月后状况的进行对比分析,关注其进步;对经阅读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要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如整本书的阅读目标是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训练能否与阅读良好接轨,时间安排是否足够等。
使我们欣慰的是,通过两个月的阅读,学生的成长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比如这首由学生创作的诗歌《七律·亮剑》:烽火遍地狼烟起,将士金甲凝血碧。见陵之耻凭勇除,马革裹尸何所惧?霜刀磨砺杀日寇,亮剑出鞘斩仇敌。固我金瓯钢铁志,粉身碎骨不足惜!学生掷地有声的文字证明,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家,他们有舍身取义、为国牺牲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有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通过阅读形成的坚定志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最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