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勇
(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
1.只注重技术层面,没有与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绝大多数师范生在大学第一学年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获得相关的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外在的、显性的、微观细节与技术方面的能力,轻视甚至忽视内在规律性的、宏观总体的关系。大多师范生没有熟练掌握技术知识,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理论,因此,在运用技术时往往会限于传统难以推陈出新。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起到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这种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帮助师范生将现代教育理念内化,忽视了师范生教学系统设计意识的形成,造成师范生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学过程,扼杀了师范生的创造性,使得师范生在毕业从教后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上述原因使得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对师范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学校学生——“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显得意义重大。
如今教师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在讲解网页学习的内容时,教师已经教完学生PPT制作,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于该内容进行自学,分析学习重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PPT课件制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分析的教学内容以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最终根据各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求学生制作的课件中包含Word插入、体现表格模式,并组织语言根据自己的课件进行网络知识讲解。通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
在评比过程中,教师明显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所提高,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和动手操作时明显表现更好。可见,在教学中使用的分层次教学和情境模式的引入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进行师生互换角色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创新式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多变化教学任务已经处理得游刃有余,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多帮助。
分层次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动力,始终带着自己的学习兴趣探索所学知识。不仅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电脑,观察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修正;对于对计算机感到陌生的学生,教师进行理论教学,为学生耐心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如主机、键盘、显示屏等,为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讲解基本开关机操作等。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师则对于全班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随后统一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考核方法可分为笔试和实践两个部分。实践能力考核分为基础实践考核和应用实践考核。基础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应用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在考核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综合测试,以此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主要是Internet的应用)。上述课程内容涉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是一个综合能力的需求。例如,在Excel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如何根据各科成绩、各阶段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PowerPoint教学中,由教师指定当前所学的知识内容制作约10分钟的教学课件,学生自己构思、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和版面,上网查找所需的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制作动画效果或添加音响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及时正确地总结、归纳、评论他们的多媒体课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评价不应只停留在界面的美观与否,更重要的是要看主次是否分明,层次结构是否清晰。
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校可以对师范专业增开Autherware、Photoshop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师范专业学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CAI制作能力,为提高信息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