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建 邹文荣
1.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
2.金陵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 江苏南京 211169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引导高校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相关职能部门以组织、协调、指导学校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1-3]。然而,在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指导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忽视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主体性和发展,导致学生的作品创作缺乏创造性、批判性,以对现有产品的模仿居多,而这里面所体现的创新也只能算是“微创新”。显然,这种学科竞赛方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此,以“多维创新”为目标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教学改革值得进一步深思。
“微创新”一词由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周鸿祎在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次生论坛提出,周鸿祎称:“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就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而言,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微创新”是指在进行学科竞赛作品设计时,应用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发挥聪明才智,提出有效的小改善、小创意,或者说,在技术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现有产品的好的模仿或者重组装。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微创新”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小处着眼,贴近学科竞赛作品设计的目标,实现点滴的改善[4,5]。这一点在历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2016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一个内容是关于商品载运及助力机械装置的设计,许多学生考虑到现有的快递货物卸载小车或超市商品载运小车在行进时,有时会出现轮子卡死的现象,于是提出了将瑞典麦克纳姆公司的专利麦克纳姆轮用于小车的设计方案。
这里“多维创新”的概念是相对于“微创新”提出的,我们将其定义为在原先产品上的多个点上实现突破,并不断保持创新,从技术层面上讲,也可以理解为超越那种简单的模仿或者重组装,而是对原有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的综合性创新。例如,针对前述的快递货物卸载小车或超市商品载运小车,有的学生不但根据仿生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伞状结构的减震轮,而且还设计了一种可收集商品货物重力势能的蓄能装置,小车的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
显然,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相比较“微创新”,“多维创新”更具有颠覆性,其创新成果也更接近于创新的目标。而从上述学科竞赛作品的设计过程也可以看出,“多维创新”也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符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大学生学科竞赛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创新”。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化教学方式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始尝试,例如,微课、在线开放课程以及各种学习平台等[6]。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一种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网络化教学方式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极大的便捷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可以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化的教学便于学生开拓思维,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漏补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施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即以指导教师的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两大类。显然,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作为竞赛主体的地位,指导教师过多的干预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走,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容易淡化指导教师的指导地位,久而久之,指导教师在学科竞赛上面的思考越来越少,无法发挥指导教师在方案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微创新+互联网”的思想下进行“多维创新”,可以探寻“教学并重”的培养思路,既要充分体现学科竞赛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探究的主体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而将互联网作为促成学生与指导教师优势互补的桥梁。
从近几年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不难看出,有部分参赛作品可以说是对现有产品的“微创新”成果。一方面,这些作品的创新点比较单一,只是在某一个点上对现有产品进行了好的模仿;另一方面,这些作品的创新点比较薄弱,其对现有产品的改善很难产生实质的影响或实际应用价值。显然,如果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作品仅能到这种水平,那么它将无法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也无法有效积累相关实践教学经验。但是,这些“微创新”成果也并非一无是处,可以对其进行吸收和利用。也即这些“微创新”成果不能作为学科竞赛作品创作的终点,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在这个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微创新”,如此反复。虽然作品创作过程更复杂、花费的时间更多,但是多个“微创新”的叠加就有可能产生具有多个创新点或者创新点比较强的作品。
大学生学科竞赛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的“多维创新”能力培养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及创业能力的锻炼,这些实践能力的推进不但有利于学生“多维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就贯穿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始终,例如,在提交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的时候,需要相应提交作品的设计说明书,而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过程就体现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而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比赛时,需要学生进行现场解说和答辩,这又体现了对学生演讲能力的锻炼;此外,“多维创新”的成果往往是对现有产品的实质性的或颠覆性的改变,一般具有相应的实用意义,以此为基础,也可以吸引学校或者社会企业的力量进行创业,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创业能力的锻炼。
服务体制是大学生学科竞赛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服务体制的完善是高校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成立时间较短的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验积累较少,在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服务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学科竞赛全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无法达到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累积教师教学经验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学校层面的学科竞赛服务体制。完善的服务体制的建立应该从制度、经费、硬件设施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制,并设置相应的人员专门负责,避免出现指导教师和学生办理学科竞赛相关手续时不知道找谁办理的尴尬。在经费支持方面,考虑到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多样性和周期性,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来对待,并划拨相应的教学经费以资助参赛、作品样机的加工制造等必要的花费。在硬件设施方面,除了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网络设施之外,还应配备相关的零部件加工设备,例如,建立工程训练实践中心、校办工厂等。
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发布的《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有效激励机制建立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在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方面,许多高校还存在着不少缺陷。高校有效激励体制的建立应该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能仅仅关注高校自身的荣誉、高校的学科发展。我们知道,大学生学科竞赛不仅会提升学校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创新学校的教学方法,而且也会扩大学校的影响、赢得社会的口碑,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考虑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主体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因此,学校在制订相关激励机制时,不妨多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身价值体现以及切身利益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应该给予相应的价值体现,例如,指导教师在指导相关学科竞赛中获得了相应的奖项,则在指导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给予相应的量化加分,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了相应奖项,则在年终评优或者推荐入党时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根据参赛的等级和获奖的等级,学校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当然,物质奖励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实施,如教学工作量奖励、经费奖励、现金奖励、奖品奖励等。通过这样一些有效激励措施,可以将一批整日埋头于论文写作的专业教师和一时没有目标的学生吸引过来,教师和学生的参与面得到扩大,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受到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微创新”作为一种较新的创新思想,虽然在互联网、经济、服务等领域表现良好,但是并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相比较“微创新”,“多维创新”由于创新点较多或较强,在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进行“多维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多维创新”也将成为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96-98.
[2]张炜,陈峰.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轻工科技,2007,23(8):63-64.
[3]李奇林,金博雅,丁凯.基于科技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2(4):87-89.
[4]周青,吴云,方刚.企业微创新的概念、特征与原则[J].科技和产业,2013,13(11):129-132.
[5]周清平,曾明星.“微创新”: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5):36-38.
[6]赵丹丹.“互联网+”视域下微课与大学英语传统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1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