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建设的思考

2018-02-09 16:36吴英策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7期
关键词:分支机构军民融合

吴英策 荣 昶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北京 100191 2.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1]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战场,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教育部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系列军民融合活动,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将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沉淀和固化,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机构体系,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启动了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筹建工作。这一重大举措,契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适应军地教育发展需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是“利国、利军、利民”的战略之举。

1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之现状及分析

2013年3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此后,他多次在重要会议、视察部队或相关讲话中反复对各级领导谈军民融合发展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国家和军队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从顶层规划设计、政策制度建设、重大项目落实等各方面,不断推动军民融合全要素、多领域深度发展。

1.1 军民融合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初步形成了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统筹、部门(系统)合力推进、军地高等院校实施落实的联合工作机制。对军队院校来讲,军委训练管理部主管全军院校教育训练军民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规划计划,各军兵种训练部门负责本军种院校教育训练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院校负责承办上级下达的军民融合任务。随着院校调整改革的深入,一些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不断得到破解,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更加顺畅高效。经长期实践探索,军队院校已形成了行政协调、联席协作和区域联盟3种比较成功的运行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强力在某一个系统或部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如: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高校之间的军民融合发展;联席协作机制,就是利用军队现有联席协作组织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如:军队院校实验室联席会,聚集了大量军民融合发展人脉和资源,通过联席会与政府部门、地方高校、军工集团的密切协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许多军民融合活动;区域联盟机制,就是在高等学校或教育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通过建立区域联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如:陆军军医大学加入重庆高校联盟、海军工程大学加入武汉高校联盟、空军工程大学加入长安高校联盟等。军队院校通过加入区域高校联盟,共享区域高校教育资源,促进军地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了区域内军地高校整体建设水平。为保证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的顺利实施,军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军民融合发展的法规和相关政策。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等。近期,军委机关相继推出了关于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军事训练场地军民融合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和政策措施。

1.2 军民融合发展领域拓展且项目激增活动频繁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已经涉及教育训练、装备科研、设施建设、技术应用等诸多领域,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而持续拓展,几乎所有教育教学都呈现出军民融合迅猛发展的态势,军民融合也已经由浅层的师资互聘、设施共用、设备共享,发展到联合建设实验室、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共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等深层次的融合。如:军队院校通过与参与地方政府旧城改造项目,探索了采取军民融合方式在资源枯竭地区建设大型训练场地(基地)的方法途径;通过建设智慧校园、研制模拟仿真器材、开发虚拟现实训练系统等军民融合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教育训练条件、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融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CERS系统)[3]、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等,实现了与国内著名高校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和图书文献数字资源;通过与在大型训练场地(基地)周边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军事文化小镇、军事主题公园等形式,打造军事文化旅游小镇,在保证军事训练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型训练场地(基地)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承担了军队和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10余所地方高校承担了国防生培养、军队院校教员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任务,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承担了国防科技、武器装备研究等项目。在2017年北京第三届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展览中,上百所军地高校参与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北斗导航卫星、军用无人机、虚拟现实训练系统、“麒麟”等自主操作系统、武器装备模拟器等高技术成果,为推动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4]。近年来,军队院校也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军民融合发展活动。如:2014年装甲兵工程学院承办了总参谋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举办的“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军民融合展览”;军队院校连续参加了三届由装备发展部、国家发改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举办的“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协作联席会联合举办了两届“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并在参加“全国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展”期间,专题设置了“军事训练器材军民融合展”展区,参展厂商和观展人数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上述活动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1.3 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成绩显著

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5]。基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建设高端智库才能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为此,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以及相关院校相续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发展中心”或专门列编了“军民融合教研室”,以实体化的军民融合教学科研机构为依托,聚集起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究队伍。如:国防大学军民融合研究发展中心在国家和军队相关职能部门指导下,每年推出一部年度军民融合发展报告蓝皮书,综合反映军民融合的实际进展,发挥了服务军民融合、助推军民融合的作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报告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很好地发挥了引领融合、服务融合、助推融合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举办了多次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开展军民融合发展相关课题研究。军地多所院校开办了武器装备研发、国防经济动员、军事交通设施建设等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轮)训班,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教材专著。目前,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究正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百舸争流的良好势头。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家、军队对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阻碍高等教育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还不同程度存在。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政策法规、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流程、无论是规划计划还是相关项目,都需要以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高度重新审视,诸多事关军民融合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政策制度,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找到有突破性、革命性的解决方法,以指导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和应用于实际工作实践。

2 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建设应把握之要义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涉及许多领域,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不可能,也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应当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三聚”。即:聚焦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应当聚合军队院校、地方高校、军工企业多方力量,应当聚集军队、政府和社会等多种资源。

2.1 核心理念:人才为本 教学优先

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应扎根于中国高等教育沃土,以高等教育为纽带联结军队院校、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和继续教育院校,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投入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伟大事业。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其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必须把“人才为本,教学优先”作为分机机构建设的核心理念,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谋篇布局。要探索信息时代人才生成的基本规律,研究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按照习主席“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的要求,找出符合中国特色、军地高校共同发力、利用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新路径[6]。从当前看,无论军队院校还是地方高校,绝大多数院校和绝大多数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必须把主要注意力聚集于教学,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校人才培训能力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制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师资、条件建设和教育资源上,从而突出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更好支撑军地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在落实“人才为本,教学优先”时,关键是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个“核心”之“核心”,无论是军队院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发展都要依靠人才、依靠教师,高校只有把师资队伍建好建强,才能为军地共育军事人才,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人才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2.2 关键领域:教研并重 双翼齐飞

教学和科研是驱动高校创新发展的“两个轮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承载平台。应当将教学和科研作为军民融合的抓手,树立“教学先导、科研主体、双轮驱动”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建设思想,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从学科专业领域特色着手,找到军地高校军民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和最适宜的承载体,从而调动军地双方高校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领域,要着重在实验室、训练场地、大型仪器设备、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等教学条件建设方面进行融合发展的探索,逐步形成军地高校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在科研领域,要借助军地高校承担的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打造军民融合高端科研平台,可以尝试军地高校进行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重点型号装备联合研发和重大工程建设融合实施等。通过军地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若干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示范高校和基地(平台),从而促进军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整体提升。

2.3 项目遴选:需求牵引 择重扶持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项目遴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乃至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而言,应当坚持“需求牵引,择重扶持”的原则。因为,泛泛地提“军队建设急需或者国家建设需要”,涉及面太广,可以说目前国家和军队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每个领域的事业都能与“军队建设急需或者国家建设需要”挂上钩,都可以说是与国家与军队高等教育关系密切相关,哪方面工作做不好都会影响国家与军队建设。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真正“军队建设急需”的是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人才,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军民融合项目遴选的指向性很强,特色非常鲜明,建设重点十分突出。这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军民融合项目遴选的基本思路是要“需求牵引,择重扶持”,而不是搞“择优扶持”。如:高校在拟遴选重点建设学科时,以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的视域看,确认一个学科专业“重”与不“重”,关键看它与军事斗争准备的关系,看它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系,看它在作战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关系密切的、打赢急需的、作战必需的,即使基础薄弱、白手起家也要重点建设;关系不密切的、军事特色不突出的,即使优势再大,也不应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此外,高等教育军民融合项目切忌“花瓶工程”,要切实通过项目实施,使参加军民融合的军地高校取得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2.4 建设模式:搭建平台 打造品牌

国家平台可以打造国家品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国家队,应当对立树立“大战略、大平台、大融合”观念,逐步将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打造成服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柱领域,形成一系列国家高等教育知名品牌和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牌。如:在将“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家名牌的同时,瞄准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强国,逐步构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辐射全军高等教育军民融合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军民融合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保障平台;利用国家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可以建设若干高校军民融合示范产业园区和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挖掘高校军民融合潜能,拓展国防经济和军事人才培养路径(如: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讨班、举办军民融合应用系统培训等);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可以尝试打造若干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如:军事旅游文化小镇、著名战例教学小镇等);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可以形成若干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大赛品牌(如:全国高校兵棋推演大赛、全国高校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竞赛等);五是利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论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军民融合理论研究成果(如:“双一流”背景下军队院校重点建设研究、军事职业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等)。

3 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可持续推进之举措

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举全国全军之力长期持续推进。因此,必须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分支机构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建立健全保证分支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凝聚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力量的平台作用,大幅提升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贡献率,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军事人才培养。

3.1 建立稳定工作机制

稳定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分支机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借鉴已成立的相关分支机构的经验,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应当形成3个工作机制。一是协沟通机制。理顺与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军委机关特别是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战略规划办公室军民融合局等军民融合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军委机关、各军兵种、全国各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分支机构的支持。二是会议协商机制。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应当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沟通情况、研究协调问题、决策军民融合分支机构的重大事项。三是项目落实机制。在实施具体军民融合项目时,要克服学术机构通常存在的执行力弱的问题,以项目为牵引,压实项目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项目效益评估,尽可能做到项目立项合理、组织落实有力、成果效益显著。

3.2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分支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和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深入的普及推广工作。一是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发展分支机构门户网站和公众号,编辑出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发展刊物,及时对高校发布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发展相关信息[7];同时,可以利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所属分支机构已经举办的《中国高教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等期刊,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发展的宣传推广活动。二是可以借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新闻媒体,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高层论坛,邀请相关部委领导、军地高校校长、知名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主要学术机构负责人参加,提升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三是定期编印《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工作通讯》,搭建高校军民融合发展信息平台,及时传播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信息。

3.3 搞好重点项目开发

要将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形成在全国高校可复制可推广的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必须抓好典型示范和重点项目。一是抓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可以考虑依托有条件的院校或者培训机构,挂牌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定期举办高等学校军民融合发展理论培训班,组织军民融合相关技术专项集训,开展军地高校军民融合发展学术交流,在全国高校培育建设若干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团队。二是打造若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或校企合作典型样板。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关军民融合政策,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凝聚军地高校多方力量,推进诸如“南方教育装备产业城”等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产业园区军民融合发展,加大聚合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和高新科技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培育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抓好高等教育领域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项目。遵循“彰显融合特色、打造知名品牌、辐射全国高校”的原则,抓好诸如“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军民融合展”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项目,逐渐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知名品牌,引领带动全国高校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大幅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新华社.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北京:科协论坛,2017(3):11-12.

[3]闻星火,武晓峰.为的源头活水来:CERS二期建设实践[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3-5.

[4]管培俊.应大幅提升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贡献率[EB/OL].[2017-11-02].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104/c1006-29626997.html.

[5]徐宇春,姚明今,初阔林.军民融合与社会协调发展: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军民融合论述[J].西安:社会纵横,2018(1):33-34.

[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暨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军民融合展览政策法规汇编[C].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5.

[7]荣逸菲.军民融合视域下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对策探析[J].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5):21-24.

猜你喜欢
分支机构军民融合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承德银行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实施细则
《融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17年分支机构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