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栖居在诗意之上

2018-02-09 15:25任山鹏
中学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读诗诗意诗歌

任山鹏

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如我一样,少时读诗,只觉朗朗上口,良多趣味;后来读诗,回味无穷,品之不尽,而现在教诗的时候却觉得无比苦恼,总觉得有那么一些道不尽,说不完的失意与惆怅,无边的苦恼源于似乎学生们总不能如我们一样,品得其中三味,一瞬间就领略到那种唇齿留香的美。

究竟怎么了?诗还是那些诗,为什么换了一个身份面对的时候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呢?长久的思索,也曾无数次的在自己的教学中去进行尝试,终于越来越觉得诗并未变,只是我们教学的过程逐渐在偏离诗歌的本真,诗中最美的意境在我们的教学中零落散尽,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缺憾和不满意。那么是不是该回过头来,重新去找寻回当初的感觉,把诗意还给诗歌,让我们的诗歌教学栖居在诗意之上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虽然是雅氏针对整个教育而言的,但对我们的诗歌教学而言,却不妨也将其视为圭臬,因为它道出了诗歌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那就是若想让诗意在诗歌教学中无处不在,首先作为传道者的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充溢诗意的心灵,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大家或许都记得《西厢记》里的那个开篇故事,杜家的西席教师陈最良手捧《诗经》教授《关雎》一篇,逐字解去,两个学生却懵懵懂懂,小春香更是不耐其烦,频频捣乱。毫无疑问,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堂失败的诗歌教学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陈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所以将一首优美的诗讲解成了枯燥乏味的道德教化文章,学生自然不会喜欢。那么看着春香闹学一幕,嬉笑之余,我们是否也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正确呢?其实好多时候,在升学压力面前,我们往往将诗歌教学轻描淡写,因为在试卷上,诗歌教学最主要的考查方式无非是背诵默写,似乎只要勤抓常默就大功告成了。而至于诗意,有与没有又有什么要紧呢?所以我们常常在一节课上赶着教完好多首诗,而学生们反反复复的背默后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串串冰冷乏味的文字符号,时过境迁,终有一天烟消云散。所以说这些东西不应该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诗歌是最美的文字,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应该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与心灵的宁静,这些东西才是会对其一生产生持久影响的东西,也是我们当初那样单纯喜欢热爱诗歌的原因。明确了这个目标,我们的诗歌教学才会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下去,并且发现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确了诗歌教学的目的,我们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些必须具备的因素。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得自己先具有了诗情,先将每一篇作品研究透彻,或者说至少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记得上鲁迅先生《雪》一诗时,颇花费了一番心思。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一次读过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思维会产生强烈的激荡碰撞。于是找来许许多多的参考资料来读,并反反复复的尝试将这些心得带到课堂中去。最终这堂课因为自己理解的深入,对作品做足了工作,很好地诱导学生们产生了许多新鲜的想法和观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们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传达出每一篇诗歌特有的美。诗歌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使人那一瞬想要表达的,在一百个人看来会出现一百种不同的美丽,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解读每一篇诗作都要去注意抓住它独有的特点。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史诗满足的是英雄崇拜、祖先仰慕的需要;哀悼诗是人类出于向死者道别的需要;格言诗满足了表达思想中欢乐的经历;宴饮诗满足了人类对“不散的宴席”的奢想……这些都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因目的不同而导致的,也决定了诗歌具有的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美。诗歌美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韵律感、画面感和思想情感美的不同上,它们和在一起就构成了诗歌独有的诗意,赋予了一首诗真正内在的灵魂。

韵律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点,比如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既有短小的五言、七言绝句,又有长篇巨制的歌行、古风,它们不同的美主要就体现在韵律的差别上。通过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是诗歌教学重要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不妨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讲解分析;其实诗歌中韵律和谐,语句凝练的特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诵读掌握,甚至诗中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也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利用吟诵的教学手段培养发掘学生体味韵律美的能力,应该将其贯穿于我们诗歌教学的始终。

诗歌除了具有韵律美,有音乐净化人心的作用外,更有画面美,有培养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作用。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每一首诗只要我们细细读来,无不是像在欣赏一幅趣味绝妙的精致画作。诗歌的与画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绘画的题材;其二,吸纳绘画的技法。古罗马的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著名的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绘画。”另一位著名的罗马时期的希腊作家普卢塔克认为:“诗的艺术就是模仿的艺术,和绘画相类。”而在我们中国,苏东坡为开文人画风而重推了王维,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所感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美!而观画又会有诸多相同于诗歌的感受,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意境虚实相生,完全是一幅绝妙的立体绘画。全篇排列景物无雕琢之笔,却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断肠人在感触无边的荒原上踯躅的诗境。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就应该着力去构建学生想象和创设这种情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从扁平的文字中体会到活色生香,充满生命气息的画面,从而让诗歌在纸上变得的灵动鲜活起来。记得还是上《诗经·蒹葭》一篇时,我自己并没有多少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书写关于这首诗的一个故事,后来学生们上交的作业个个充满灵气,意境优美。他们正是通过诗歌在自己的想象中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以为这正是诗歌教学中他们最应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

而诗歌最重要的美我以为还在于它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情感美。为什么要学诗,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对这几句话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即诗与生命是紧紧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诗可以化解块垒,平衡心态,消释不良情绪,使身体健康长寿。归根结底,诗,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因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情感与思想,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的结晶。而不同的诗歌在不同的教授下,不同的思索下,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阅读中,它的思想情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但这些体验的皈依则是其间渗透出得浓浓的人文关怀。诗人们通过字里行间在这个世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沐浴灵魂,陶冶性情,开拓胸襟,提升人的精神存在,在流动飘逸的云水间做心灵的远游。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这样一程与先贤相伴,在精神世界里畅游的旅途。比如我们读《蒹葭》会体会到诗中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读《观沧海》会体会到广阔的胸怀,伟大的抱负;读《浣溪沙》能感觉到对生命流失的惋惜……

所以说我们的诗歌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纸上,“纸上得来终觉浅,万千工夫在诗外”,诗歌绝不是理解了意思就可以教好学好的,诗歌教学的最大功能在于使学生的生命产生敏感,投入思想与情感,让他们耳目所及的世界都变得各具性情,感受到这一世界的精妙美丽,领悟到上苍造物的神奇,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一种敬畏,这,才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终极追求啊!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她又说:“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应当拥有它长久的生命力,而永葆这种生命力的秘诀或许就是让诗歌的美渗透于我们的教学当中,让诗意真正的栖居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上,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终会发现花朵鲜美,绿草长青,而人类文化中最深厚醇香的那一滴美酒终于随着我们的讲述流进了每一个渴望寻找美的真谛的心田!

猜你喜欢
读诗诗意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意地栖居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冬日浪漫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被耽搁的诗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春日诗意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