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继林
散文教学首先应该突出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选材丰富,人事景物,虚虚实实,驰骋恣肆;散文的表达技巧综合,开开合合,灵活自如。最重要的是,散文里有真“我”。郁达夫认定散文创作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辞断意连。梁实秋先生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就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了出来。”换一个角度看,即是说阅读散文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散文中作者的人格思想。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寻‘散文的心’”。
那么,《江南的冬景》文字背后究竟跳动着作者怎样一颗“心”呢?我们先读一些关于郁达夫的材料。
材料一:颓废狂躁的达夫。
“一九二五年是我颓废到极点以后,焦躁苦闷,想把生活的行程改过的一年。这一年中书也不读,文章也不写,从前年冬尽,到这年的秋后止,任意的喝酒,任意的游荡,结果于冬天得了重病,对人生又改变了态度。在客中病卧了半年,待精神稍稍恢复的时候,我就和两三位朋友,束装南下,到了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在那里本想改变旧习,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谁知鬼蜮弄旌旗,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一种幻想,如儿童吹玩的肥皂球儿,不待半年,就被现实的恶风吹破了。这中间虽没有写得文章,然而对中国人心的死灭,革命事业的难成,却添了一层确信。”
材料二:回来了,达夫。
回到了诗人绝不苟且绝不逐流的自我。
1927年8月15日,在民主革命中心广州深感失望的诗人回到上海后,正直单纯的诗人对创造社同仁在革命风暴中的软弱和犹豫非常不满,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郁达夫启事》,宣布脱离创造社。
回来了,达夫。
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江南,回到了宁静的精神家园。
1933年4月,“八·一三”事变后,一个时代更加风雨飘摇,诗人举家移居杭州,倒并非为了躲避政治的阴暗。诗人深知“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诗人亦曾感慨虽到了杭州,还是“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诗人对那个时代有着理性的了解。关于这次迁居,诗人在《移家琐记》中这样说,上海“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移家的心愿,早就有了”。之后,诗人还作了一首《迁杭有感》:“冷雨埋春四月初,归来饱食故乡鱼。范睢书术成奇辱,王霸妻儿爱索居。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商量柴米分排定,缓向湖塍试鹿车。”那种满足、恬静和豁朗溢于言表,那不只是古圣先贤的离群索居的隐者情怀,而更是陶醉于自然的诗意的栖居。
在杭州,他不再如从前的狂乱焦灼,不再试图突围。“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在心心念念的故乡江南,在寻寻觅觅邂逅的爱侣相伴的黄金岁月里,他的心停止了漂泊。他的人生不再是“一个人在途上”的“感伤的行旅”。
写于1935年12月的《江南的冬景》,便是在他携着爱妻回到杭州,回到他的家乡寻求一种宁静而满足的心灵状态下完成的,所以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诗人眼里和心里的的江南,有着“明朗的情调”。文中的四幅画面(从时间的角度、天气的角度、空间的角度、人物行动的角度):
晨霜如粉的清早 门前隙地 曝背谈天
风和日暖的午后 冬郊山野 独自漫步
烟雨微茫的垂暮 寒村茅舍 邀客把盏
白雪纷飞的夜晚 江南天地 歆享情趣不论是晴天还是雨雪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快乐和韵味,各有各的温暖和情致。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自然美,无法拒绝的人情美,无法拒绝的心境美。这种明朗的“美”的情调,首先得益于五彩的文字。
灰的云,白的霜,红的叶,雪白的桕子,根边带着绿意的赭色的草,青天碧落,白的雨,淡墨的远村,乌蓬的小船,红黄的垂暮天,白茫茫的雪野——藉了这五彩的文字,江南的冬景焉能不美,焉能不“晴朗”?
这种明朗的“美”的情调还得益于变幻多姿的角度,得益于丰富的层次。
1.变幻多姿的正衬和反衬: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比。对北国冬天的感受,作者着一“异”字,表达出了南方人对北国在一年中最有劲的 “蛰居”生活的惊诧、欣赏和兴奋的心情。不过,对于诗人来说,这只是一种新鲜的刺激,偶尔体验不同的生活是可以的,也是兴奋的,但这不是诗人愿意恒久享受的生活,因为少了屋外老翁小孩曝背谈天的乐趣。作者对于江南冬景的情有独钟,实乃其乡土情结、文化情结、审美情结、隐逸情结的一种情怀。
闽越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比。和暖原极和暖,可惜全无冬天的意趣。作者对这种气候又着一“异”字,“异状”这几乎就带有贬义了,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种不伦不类的气候特征的拒绝。惟其对此拒斥,方显对彼情深。
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和江南相比。得出的结果是“类似”,这只是一种推测。而最能拿得准的还是北方夏夜和江南冬天的比较。
2.丰富的层次:(1)这里有一个人于风和日暖的午后在郊野散步,有一群人在门前隙地曝背谈天,有三五人在烟雨微茫的寒村把盏喧哗。(2)前两幅画实写,第三幅从“你试想想”开始,以及写雪景雪趣时完全避实就虚,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藉着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将意境和情境相结合,将再现与表现再统一,且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3)濛濛烟雨的静,喧哗酒客的动。(4)霜与晨、雪与夜的明暗交辉。(5)天空、屋檐、泥地、树癫、草地、江岸、山野、河港——丰富的视角,高下参差;长桥远阜,远近相接。(6)对饮侯雪,雪夜独归,以雪月梅为伴深居畅饮,黎明即起踏雪寻梅。
藉了这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明暗相衬、高下相倾、远近相映、疏密相间的丰富层次,江南的冬景焉能不鲜活,焉能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懂达夫的妙文。”这是对达夫先生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读达夫的散文,不仅要读出画面,读出情境,读出其创作的技巧,更要读出一种生命的状态。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散步”,第五段风和日暖的午后 “上冬郊走走”,“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第六段“寒郊的散步——一种特异的恩惠。”第九段作者用叙述的手法写出之所以旱冬,是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文章最后一段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空言不如实践——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作者在这里有意颠倒,已经拿起手杖出门了,才发现手里还攥着纸笔。去湖上散步的急切心情、忙乱情状显露无余。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江南冬景悠闲的意境与散步这种动作行为传达出的情调是一致的,作者以散步这种方式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排遣着内心的浮躁和苦闷。可见,作者叙写江南冬景只是表象,如何消受江南冬景才是目的。
跟随郁达夫的脚步,我们在冬日早晨聆听了和暖的阳光下老人小孩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那日光洋溢的寒郊里的生气,见到了丝丝细雨滋润的冬日农村,悠闲的人们在泊着乌蓬船的水乡河道旁,家长里短着,三五人在茅屋里喝酒喧哗着;闻到了那漫天飘雪的夜晚江南散发出的宁静的气味,一种温馨温暖和清新的芬芳。郁达夫带我们游历了江南的冬日晴天、雨天和雪天的不同景致,它如同一部黑白电影,充满了暖暖人情味的画面一个接一个投射在我们的心坎里。
白居易《早冬》一诗写道:“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白居易看到江南冬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冬景似春华”,仅此而已。而郁达夫不仅看到了江南冬日和暖的外在特征,更看到了居住着的江南人给这这片土地带来的活力和生气,看到的是人化了的自然,是富有生命、充满感情的江南的冬景。
所以这里的散步不仅是身体的行走,走到门前隙地,走到山郊野地,走到河港岸边,走到村头村尾;更是一种心灵的散步,是心灵的行走,走出了阴霾,走出了狂躁,走出了苦闷,走出低迷,走到阳光下,走到和风中,走到微雨里,走入纯净的雪野;是一种美学的散步,是一种美学的行走,在这里发现笑容,发现温度,发现色彩,发现生机,发现神韵,发现江南骨子里的秀色;是一种文化的散步,是一种文化的行走,于亘古的天地间吟哦诗情词韵,于宁静的天籁中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水墨画。
孙绍振先生在《文本细读》中明确指出:“古典文化修养深厚和审美趣味高雅的郁达夫先生的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散文。艺术化散文的生命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它是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如果这一点我们认识不到,就会失去对郁达夫散文欣赏的前提”。本文就是基于上述的认识而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