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德
阅读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如今重视教育的新时代下,教育的改革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所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逻辑思维变得十分重要。高中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逐渐完善的阶段,然而,学生在成长时期的引导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为高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引导平台,多读一些励志、积极、上进的文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所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自身受益。
现阶段,很多人对学生的态度非常不理性,认为学习成绩代表着学生的全部,其实并不如此。第一,由于老师过多的追求成绩,导致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很多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好学生”有一部分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变种”,那就是除了课本别的都不会,除了老师教的其他一概不懂。这样的好成绩能够证明什么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成绩不代表一切,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学习目的,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通过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才是教育的初衷。第二,语文的成绩是需要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和优秀的阅读能力所获得,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较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讲过就会,没有讲过还是不懂。”学生不懂得阅读的方法,而老师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答案为准,这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约束。所以,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阅读的正确逻辑思维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比重较高的部分,所以,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所谓阅读能力,不仅是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达到精准,在短时间内能够基本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才是阅读能力的基本。因此,逻辑思维的培养必须建立在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并且使得学生达到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文章的核心。经过长期的阅读锻炼,利用文章中的主要语句判断文章的大致内容,推敲出作者文中的实质意义,这样的阅读能力才是完整的。学生在阅读练习时,一定要通过文章中的问题,准确判断相应的段落和意思,带着问题理解文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阅读速度,并且避免错误理解。
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诗《致橡树》时,对于这样的一篇朦胧诗,浪漫的色彩浓郁而强烈,那么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通过简单速读对这首诗有基本的了解,然后也不要盲目的回答问题。理解到这首诗是对爱情观的表达,唯美又有一丝落寞。通过前几句的比喻批评了几种爱情观,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的理解。需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思路才是正确的阅读方法,找出文章中的中心,然后分段理解。那么再重新读一遍,学生会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情思想,考虑有哪些词语用的琢磨不懂,尽量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将自己带入进去,成为诗中的作者来感受,能够加强做文章的理解,对寻找逻辑思维的方向很有帮助。第二遍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中的采用了象征手法和比喻修辞的写作手法。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中,最后部分“土地”这个词汇显得格外抽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那么如果是你,在那样的时代,两个人的爱情里“土地”会代表什么意义,让学生通过第一视角去感受,对与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阅读中的逻辑思维判断。诗人用“土地”来寄寓自己的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对土地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理解。绝不只是祖国和事业,当把它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这样的理解,作为高中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理解到了爱情不仅是爱他的外表,也爱他的内心,并且相互认同、坚定不移,也是正确的体会。老师也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阅读逻辑思维要在阅读中培养,通过自身的体会一定会给自己感情的认识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综上所述,是对高中语文阅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成果,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通过讨论提出了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案。我国对于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的今天,不仅需要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师对教学方案的改进也必不可少。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逻辑思维,自主地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真正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应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