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家事探微

2018-02-09 14:11:00陈支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刘基朱元璋天文

陈支平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刘基是明王朝著名的开国功臣,学界对于刘基的生平事迹多有研究,成果甚丰。然而对于刘基的家事,以及某些家事对于刘基政治历程的影响,则较少有人涉及。本文试图对刘基的若干家事问题,探讨这些家事对于刘基政治演变历程乃至明代的某些政治事件的影响,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期对于刘基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一、母亲富氏对刘基政治选择的影响

刘基虽然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但是他出生于元代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大明洪武八年(1375),其一生更多的是在元代度过的。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刘基赴元大都参加会试,得中进士,出任元朝的地方官员。一直到至正年间,各地反元义军蜂起,刘基才于至正二十年(1360)应朱元璋之招,赴应天为谋臣。此时刘基已经是虚岁五十。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刘基既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前也是元朝的臣子。

元至正年间,各地特别是南方地方的反元势力不断扩展,元朝统治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之下,刘基对于自己的政治前途,至少存在着三种选择的可能性。

其一,继续效忠元朝,为稳定元朝统治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事实上,当东南沿海一带出现方国珍等叛乱时,刘基一度坚决地站在元朝政府一边,协同元朝在浙江一带的官员,共同剿捕寇乱,稳定社会。《明史》记载这一时期刘基的作为云: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益横。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过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1]

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刘基作为元朝的一名官员,还是十分尽责地协同其他元朝官员剿捕方国珍等寇乱,但是由于方国珍贿赂元朝朝廷内的执政官员,致使刘基剿捕寇乱的举动屡遭执政当局的压制。刘基也因此辞官回乡,韬晦于青田山中。尽管如此,刘基对于元朝还是怀有一定的报效情感。《古今名将传》记载刘基愤而回乡时的情景云:

谷珍(国珍)益横,肆不可制,盗所在蜂起。行省乃复以都事委公,公受兵,且拨昆讨㓂,悉平。是时石抹宜孙为枢密院判,义辁公与之相犄角,军声大振。自枢密经历迁行省郎中,而用事者右方氏,仅以公故儒学副提举资迁总管府判。公既左转,又失兵,乃纳告身,庭中拜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无所措足矣。遂逃归青田山,著《郁离子》十卷以见志。[2]

《本朝分省人物考·刘基传》亦记云:

经略使李国凤、廵抚江西诸道,采守臣功绩奏于朝,时执政者皆右方氏,遂置基军功不录,由儒学副提举格授处州路总管府判。诸将闻是命下,率皆解体。敕书至,基于中庭设香案,拜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见授,无以宣力矣。乃弃官归田里。[3]

可见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所作所为立功报效为朝廷执政所压抑,刘基对于元朝皇帝还是念念不忘的,所谓“臣不敢负世祖皇帝”。或许可以说,如果刘基得到元朝重用的话,是否也有可能继续为元朝尽忠的可能性?

其二,至正十年(1350)年之后,元朝的统治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各地反元势力不断扩张,元朝在江南的官员左支右绌,艰难维持。在这样的态势之下,鉴于刘基在浙江地方上的声望,有人向刘基献策,建议刘基划地自立,占据浙江建立割据政权。当时,由于元朝的地方统治力量日益衰微,方国珍等贼寇又横行霸道、抢掠烧杀,致使许多民众及地方豪强,聚集在刘基身边,以刘基马首是瞻。如果刘基趁机登高一呼,瞬间即可建立一支不小的军队。当时的记载称:“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1]“众避谷珍,多依公自保。”[3]

正因为在刘基身边聚集了众多的民众豪强,有人向刘基建议:

(刘基)弃官归田里,时从义者俱畏方氏残虐,遂从基居青田山中。乃著《郁离子》。客或说基曰:今天下扰扰,以公才略,据括苍并金华,闽越可拆简而定,方氏将浮海而避公矣,因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舍此不为,欲悠悠安之乎?基笑曰:吾平生忿方谷珍、张士诚所为,今用子计,与彼何异耶?天命将有归,子姑待之。[3]

何乔远在《名山藏》中对此亦有记述:

基居南田山下读书,作《郁离子》十八篇。……客或說基曰:今天下扰扰,以公才略,据括苍并金华,明越可折简定,因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基笑曰:吾正恶方谷珍、张士诚,刺促狐鼠,乃与同辙邪?天命有归,姑待之。[4]

查继佐《罪惟录》云:

山盗猬起,行省复以都事辟基治兵,与枢密判石抹宜孙相应援,捕盗有声,迁行省郎中。方上功,而有右方氏者,仅迁基总管府判,夺其兵。基益愤,弃官,集乡练自保。著《郁离子》十八篇。郁者,文也;离,明也,其丑物托类,大率悲生民之涂炭,叹国法之弁髦,欲明制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客说基曰:“以足下才气无双,从好乱之众,踣方氏而有明越,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矣。”基笑曰:“是又一国真也。天命行有属,子姑待之。”

显然,刘基没有采纳这种划地自立、成立地方割据政权的策略。

其三,刘基的政治前途选择,是寻找投靠当时各路反元势力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一支力量。这也就是刘基投靠朱元璋的最终选择。然而,在选择投靠朱元璋之前,刘基多少还是有些举棋不定,《明史》记云:“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1]在刘基欲投靠朱元璋之际,其追随之众多有犹疑不决者,刘基的母亲富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朝分省人物考·刘基传》记载:

会太祖下金华,定括苍。乃大置酒,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客闻之遂亡去,基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定。或请以兵从。基曰:天下之事在吾所辅者尔,奚以众为?乃悉以众付其弟升,俾家人叶性、朱佑等参掌之。且曰:善守境土,毋为方氏所得也。勿忧我。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遂由间道诣金陵,陈时务十八策,上从之。[3]《国朝列卿纪》亦云:

会太祖下金华,定括苍,乃大置酒,指乾象谓所亲曰:此天命也,岂人力能之耶!客闻之,遂亡去。基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万全计哉?众乃定。或请以兵从,基曰:天下之事在吾所辅者尔,奚以众为?乃悉

以众付其弟升,俾家人叶性、朱佑等参掌之。且曰:善守境土,毋为方氏所得也,勿忧我。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遂由间道诣金陵,陈时务十八策,上从之。[5]关于刘基母亲富氏事迹,《明史》等书均未载。富氏在刘基的政治选择上所发挥的作用,似不应为后世所泯灭。

二、刘基不许子孙习天文术数之书

刘基以精通天文术数闻名于世,但是在刘基即将去世时,却郑重交代儿子刘琏一定要把自己所珍藏的天文术数之书上呈朱元璋皇帝,同时交代自己的后世子孙不得学习天文术数。如《古今名将传·刘基》中记载:“公且卒,以生平所习天文秘书封授子琏曰:服阕亟上,毋令后人习之。”[2]再如《本朝分省人物考·刘基》亦载:“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如卷石,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基久不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御制为文一通,遣使驰驿送乡里。居家一月而薨,享年六十五。……長子琏集所遗文稿五卷,名曰《黎眉公集》。基未薨前数日,乃以天文书授,使服阕进。且戒之曰:勿令后人习也!”[3]

刘基之精通天文术数,在明清的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述。如明末清初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写道: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基少颕悟,读书七行俱下。年十四通春秋,遍及五经,工文章,兼通阴符家言。元末举进士,为秘书监掲曼硕所知,诧曰:“吾复见魏玄成氏,英特过之。”得天文书燕市,阅之竟夕,通举无遗。有进贤老人邓祥甫者,一见嗟异曰:“吾尝语人王佐之学,率不省。子善自爱。”尽出秘书相示。或曰,卜者曾义山得银河掉之秘,遗命其子授基。授高安县丞,在官摧抑豪贵,尝尽反新昌故狱,检官以罪去,嗛谋中基。行中书省移基入幕府避之,辄与其长抗议,不合投劾去。寻补浙江儒学副提举,又辄上言御史失职数事,受台抨归,乃与鲁道源、宇文公谅日纵酒西湖,见有异云西北起,时基巳醉,放言曰:“嘻!此所为天子气,应十年,我其辅之。”众掩耳骇去,独门人沈与原扶之归。西蜀赵天泽叹曰:“孔明再生,天下可知矣。”为文以劝之。[6]

《本朝分省人物考》中也说到: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从师授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诵读,而黙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讲性理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先生大器之,乃谓基父曰:吾将以天道无报于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元至正癸酉举进士,授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丞。掲文安公傒斯见之,谓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为济时器也。基在燕京时,间阅书肆有天文书一帙,因阅之经夕,翼日即背诵如流,其人乃大惊,欲以书授之,基曰:已在吾胸中矣,无事于书也。及丞高安,有进贤邓祥甫者,精于天文术数,乃以其学授基焉。[3]

刘基投奔朱元璋之后,成为朱元璋的第一谋臣,其中许多取胜之道,往往借助于所谓的天文术数。如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鏖战而难分胜负的时候,“友谅复攻洪都,上(朱元璋)遂率师迎敌之,大战于彭蠡湖,虽小利尚未决。公(刘基)请移军湖口,以金木相犯日决胜,陈氏遂平。”[2]“始基之从帝也,帝使冯胜从基授进止。基告胜夜半出兵至某所,见某方青云起,即伏兵;顷有黑云起者,贼伏也;日中后黑云渐薄,回与青云接者,贼归也,蹑之可尽擒众。初莫信,既果然,始以为神,遂奉而得胜。基赴京师,道建德,张士诚正入寇,李文忠欲出击,基止之曰:不出三日,贼当走。至期登城望曰:走矣。众见其壁垒旗帜如故,鼓方严,基趣文忠疾迫垒,则皆空,而留其所掠老弱严鼓而已。遂追擒之。他日入见,帝欲刑囚。语基梦以头有血而土傅之,故欲刑囚。基曰:头上血,众也;土傅之,得土得众之象,应不出三日。帝停刑待之,果有海宁之捷。帝悉付基囚使纵之。基以先占奇智佐高帝。”[4]在查继佐的《罪惟录》中,也记载了不少关于刘基运用天文术数而辅佐朱元璋成帝业的事迹云:

彭蠡之战,刻以金木相犯日定之。乙巳,领太史院监,献戊申大统历。上尝以梦故,欲刑人厌之。基为作解曰:“头有血,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海宁降,荧惑守心,群臣惴惴,恐大诛僇。基密言宜降书罪己,以回天意,众乃安。大旱,上特命基谂滞狱,甫决而雨随注。时基最为上信,向言无不听。……

久之,手书召还曰:“前太史令御史中丞基,怀先圣之道,应聘而起,居则匡辅治道,动则仰观天象,发纵指示,无往不克。彭蠡鏖战,炮声激裂,若雷临首,军士大呼,鬼神号怒,自旦至暮,如是凡四,尔时在舟,同我患难。今秋告归,久而未至,朕心缺然。”既至,赉赐甚厚。……

四年,告归,(上)寻手书问曰:“即今天象迭见,天鸣已八载,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更有之,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卿深知休咎,讨论封来。卿年高,静处万山中,必有真乐。使者往回,勿资以物,茶饭发回。”基条对,大率谓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云。[4]

对于刘基之精通天文术数,朱元璋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有一次朱元璋与丞相李善长谈论天下英才,朱元璋问道:“今天下才智之士,可拟(张)良者,先生幸教孤,孤将就见之。对曰:世岂乏才,顾善长不能悉知。惟知金华宋濂愽学洽闻,且知象纬。上曰:以孤所闻,知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7]《明史·刘基传》云:“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对,辄屏人密语。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1]

刘基的精通天文术数,固然为他辅佐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己也被当时人尊称为文臣第一。但是,令刘基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精通天文术数,却成了他晚年在政治上屡遭困顿的主要原因。从朱元璋的角度看,刘基既然可以运用他精通的天文术数来辅佐自己建立明王朝,但是如果刘基别有用心,同样可以运用天文术数之能颠覆朱家王朝的子孙们。朱元璋的这种担心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始终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那些与刘基不和的大臣们,看准了这一点,屡屡利用天文术数的某些口实,攻讦刘基。《明史》称刘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如与丞相李善长的关系,“中书省都事李彬贪纵抵罪,善长素暱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折亦交谮之。……旬日仍不雨,帝怒。”[1]这是李善长等人利用刘基主持祈雨不果而诬陷刘基。此次事件因刘基妻子逝世,以“告归”得免。更为严重的是丞相胡惟庸以刘基占得王气妄图霸占闽浙之交的谈洋(淡洋)地方为自家墓地为由,诬陷刘基。查继佐的《罪惟录》记云:

时胡惟庸以右丞相摄左事,恨基前语,思以中基。会瓯括之间有隙地曰淡洋,为鹾盗薮。基奏以其地立巡检司控扼之。奸民合逃军周广三等,猾不奉命,而大豪复阴持其窔。基使子琏上书,而不先白中书省。惟庸益怒,使刑部尚书吴云怵罪吏诬基欲购淡洋为寿藏不遂,乃为此计窘之,致激变,请并逮其子琏。上皆不问,夺其禄,伯爵如故。基惧,驰入朝引罪,不敢归。[6]

《皇明辅世编》亦记云:

基又尝为上陈瓯闽事,盖瓯括之间有隙地曰淡洋,其南抵闽界曰三魁,为鹾盗薮,方氏所由乱。基奏于其地立廵简司以控扼之,其奸民弗便也,相率挟逃戊之卒以叛,而大豪阴待其窔。基使子琏上书奏之,并请治郡县豪猾吏,而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左丞摄相事,衘基旧语,会有旨逮豪猾吏,惟庸乃使刑部劾基以淡洋地有王气,欲购为墓,不得,则创立司之说以窘其人,致激变。疏奏上弗问。复请逮其子琏,又不问,而第令移文使基知。基乃驰入朝,见上不敢辩,惟引咎自责而已,亦不敢言归。[7]

以上两起事件是刘基在朝为官时最为险恶的难关,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正是看准了朱元璋对于刘基精通天文术数之学的忌讳心理,借用天文术数之道而予以兴风作浪、生事诬陷的。晚年的刘基,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他即将去世之前,不得不把自己拥有的所谓天文术数之书封存秘藏起来,交代儿子刘琏在他去世之日,应当立即上交给皇上,以释帝忌。同时也严禁自己的子孙学习天文术数,以免引来灭族之祸。事实上,当刘基逝世时,朱元璋也亟欲得到刘基的天文术数秘籍,派遣御史前往索取,《皇明辅世编》复记云:“(刘基)归青田,亡何竟卒。基且卒,以生平所习天文秘书封授子琏,曰:服阕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既而遣御史至基家取诸书。琏遵父命藏石室,御史至,悉取授之,从御史赴阙述父遗命。上喜,欲官之,以未终制辞。”[7]可见刘基在临去世前,告诫子孙不得学习天文术数之书,不失为保家的良策,卓有远见。

三、刘基后人的忠义传家

关于刘基的个人品德,《明史》中有简要的叙述,大略有:“有廉直声”、“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刘基本人对自己性格的评价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1]从《明史》中所记载的刘基性格品德的简略记述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刘基是一位忠义至诚而又疾恶如仇的士子。他的这种性格品德,对于其后世子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基的长子刘琏,同样受到胡惟庸党羽的诬告胁迫,“堕井死”。次子刘璟,为人行事颇似其父。查继佐:《罪惟录》记载刘璟事迹云:

(刘基)授其次子璟曰:“惟庸久必败,败必上思我,其时可以密闻。”……惟庸伏诛,上乃深念基。召二子慰谕之。……璟乃上基遗书,上喜,特设阁门使官之,授鉄简,书“除奸摘佞”四字,以刚直闻。……会谷王封宣府,年少,难其辅,诸大臣故忌璟,请长史谷府。……尝奉王命至燕,燕王引璟弈,璟胜。王意怫曰:“卿不能借一路乎?”璟正色曰:“可让,璟不敢不让;不可让,璟不敢让也。”王为戄然。燕兵起,璟从谷王驰还京,献十六䇿,不听。寻参李景隆军事,言复不见用。景隆败,称疾乞归。建文三年,舆阙,进见闻錄千万言,复不用。燕王得国,有令趋朝,否不赦。璟称疾不起,逮之。夫人徐请委蛇保冨贵,瞪目曰:“毋多言!得死先人像侧足矣。”道经白岩,姻人吴彪以魏徴贺,璟怒翻案而出。及入对,犹称殿下:“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字。”下诏狱,辫发经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请如郑朱子例。上曰:“璟家非其例,盖以父开国功也。”遂得归葬基墓。[6]

明末清初的查继佐作为私家修史,不免有所忌讳,因此在记述刘璟痛斥永乐皇帝时的话语时,隐去一个字,所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字。”而到了康熙、雍正年间官修《明史》时,没有了这种避讳,因此《明史》中的记述,是“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刘基父子的性格品德,以及刘基之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使得刘基、刘璟父子在世时遭受到诬陷和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刘基对于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重大贡献,刘基父子的忠义直节品德,随着明王朝政权的延续与政治腐败的加剧,刘基的功业及品德精神,更能引起后世的共鸣与向往。刘基在世时,被封诚意伯,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爵位。在朱元璋所诰封的开国功臣中,自魏国公徐达以下公、侯爵有数十人,伯爵也有数十人,刘基只是伯爵中的一人而已。而随着政治社会的变迁,明初的这些封爵子孙中,不少人因为种种缘故而不得承继。《明史·功臣世表》中云:“明祖开基,乃旷然复古。凡熊罴之宿将,帷幄之谋臣,生著号而殁袭封。茅土之颁,殆逾百数。驯至季年,党狱蔓延,剗削芟殊,存者不及三四。”[1]虽然到了明代中期与后期,明初诰封的一百余位公、侯、伯爵,大多不得延世袭封,但是唯有刘基的爵位相当例外,不但没有被削爵,反而时有加荣。到了嘉靖年间,甚至与徐达、常遇春等公爵并列,入太庙侑享。《罪惟录》复记云:

初,琏子廌复故封诚意伯,加禄共五百石,世袭,会以璟故,廌子法亦停袭。宣徳三年,授璟子貊刑部照磨。景泰中,录基后,法曾孙禄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天顺中,敕祠基于青田。成化中,敕取基像入宫。弘治中,录世爵,禄孙瑜得为处州卫指挥使。正徳中,赐诰,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八年,斥姚广孝太庙侑享,刑部郞中李谕请以基祔入,序六王之下,而世其封,制可。于是指挥使瑜嗣故伯爵,食禄七百石,与世劵。而提学副使万潮请肖像璟,配享文成祠。[6]

刘基在明中期之后的政治体制中,往往被塑造成开国功臣和忠义之臣的象征,如弘治年间的文字记载:“弘治十五年七月内,该本部题为录用功臣以劝人心事。该吏科右给事中吴仕伟奏,节该本部会同九卿衙门议得诚意伯刘基,从事太祖,受腹心之托,预帷幄之谋,决机制胜,转夷为华,比之徐达等六王功相表。其识察占象,明示逆顺,上以副圣祖顺天应人之举,下以定人心向背从违之机,则又一时佐命功臣所鲜及也。”[7]这里已经把刘基与徐达等人等同起来。又正德年间和嘉靖年间的文字记云:

正徳九年赐诰曰: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孔明之任,岂间人言敬舆之谋,不负所学,占事考祥,明有征验,运筹划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受爵能让,怀辞金蹈海之风;成功不居,从辟谷封留之请。可谓明哲,允矣清贞,特赠尔为太师,谥文成。

嘉靖十八年,刑部郎中李瑜言:皇上明圣斥姚广孝太庙侑享,臣乡人刘基宜侑享髙庙,世其封爵如徐达。上是瑜言,下廷议,皆言髙帝收揽贤豪,创造基业,一时佐命功臣,并宣翼,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毎每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封发孔明之喻。……武王兴,天下归心,成季无后,为善何劝?基宜侑享太庙,其九世孙指挥使瑜宜嗣伯爵,伏惟圣明裁定。制曰可,公入祀太庙。[7]

正因为刘基的开国之功和忠义直节品德,使得刘基的后代子孙秉承家风,在明代的政治变幻中,得以世代承继下来。甚至到了南明小朝廷期间,同样有忠荩之臣出现。《罪惟录》云:“子孔昭嗣(伯爵)。弘光中以己意多所论讦。南都败,蹈海去,尝从张名振肆兵金山,无所成。子将军永锡,从鲁监国奋战,水死,有子。”为此,查继佐十分感慨,他在《刘基传》之末论曰:

至正辛卯而后,论元臣从违,宜有变格,准以《春秋》大义,义在用夏,原非畔经。弇州必以余阙例诚意,犹未审于砥运之大矣。义帝不终,汉高得以名诛项氏。使中书设小明一座,而后以瓜步了之,安必无邵荣、谢再兴等引夏玉真以为辞,外援敌国,执是而内难。然则诚意之不拜中书座,其所以全帝徳者宏哉!子璟以一字责文皇,是以一字效让皇矣。父所持在运,子所维在义,先后不相厄也。明末其裔孙永锡间关海岛以死,志亦谅矣。与祖璟称两节云。[6]

刘基的性格品德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我们今天研究刘基这一历史人物所应特别予以重视和弘扬的传统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刘基朱元璋天文
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户
军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1-09 09:08:34
刘基隐居考述
天文篇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8
朱元璋与叫花鸡
躁人之死皮皮猪卡通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学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0
刘基的隐与显
天文知识普及
视野(2012年2期)2012-07-26 02: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