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冬
心血管病近年来逐渐成为导致我国城乡人口死亡的首要致病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一个危险因素,引发脑卒中、心脏病及肾病等,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1]。如老年高血压控制效果不佳,易引发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提高重视程度。在临床防治心血管中,对高血压进行控制是一个主要切入点。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水平,可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2]。本研究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有效降压措施对心血管的影响进行分析。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1 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有关资料。其中有485例女性患者(占37.3%),815例男性患者(占62.7%),年龄在62~76岁,平均年龄(68.1±2.6)岁。按照控制血压目标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年龄在62~73岁,有181例女性患者,469例男性患者,罹患高血压20~25年。B组患者年龄在64~76岁,有192例女性患者,458例男性患者,罹患高血压22~27年。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不低于15%,具有脑卒中病史、Ⅱ型糖尿病、过去半年内曾发生心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5%、预计生存不足3年、站立1分钟收缩压低于110 mmHg等表现。
采取服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的方法控制两组患者的血压,两组患者制定控制血压的目标存在一定差别,A组控制收缩压不超过130 mmHg,B 组控制收缩压不超过140 mmHg。对基线人口特征数据进行测定,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每隔3个月采取电话方式联系,要求患者临床测定复查1次。测量血压应5分钟静坐后,每间隔1分钟进行1次测量,连续测量3 次取平均值。对患者定时步速进行测量[3]。
采用虚弱指数患者虚弱程度进行量化,考虑到非致命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病因死亡等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为次要终点,晕厥、低血压、跌倒、心动过缓、电解质异常、急性肾损伤等为严重不良事件[4]。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对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300例老年患者中,有1 249例为有效数据(占96.1%),其中A组有652例,B组有597例。A组患者中共有56例产生了终点事件,而B组患者中有71例产生了终点事件。另外,A组患者中有5例死亡(占0.77%),28例患者产生永久性肾损伤等不良事件(占4.31%);B组患者中有15例死亡(占2.31%),67例患者产生永久性肾损伤等不良事件(占10.31%)。A组患者具有更低的死亡率。两组患者产生严重不良事件比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以有关研究为基础[5-7],初步研究了控制收缩压指标的情况,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相对于控制收缩压不超过140 mmHg的目标,降低到不超过130 mmHg能够使产生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在体虚、步履缓慢的老年患者中更应提高降压的效果,两组患者中产生的不良事件,可能与因服用降压药物导致的肾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具有一定关系[8-9]。
尽管目前尚无有效证据证实,永久性肾损伤与制定较低的血压控制目标具有一定关系[10],但是存在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过低目标的血压导致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所以应对降压患者长期进行随访,以便于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另外,本研究应用虚弱指数和步速等指标,对于并发症和身体机能影响患者疗效的程度进行修正也具有与一定作用。
我国高血压病情与国外完全不同[11],所以,对患者提高降压效果也离不开长期对其进行随访。另外,本研究应用虚弱指数和步速,对于患者身体机能及存在的并发症进而影响疗效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本研究结果还处于讨论中,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应进一步坚持降压达标理念[12]。降压方案对于每个人都有所区别,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证。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医生对降低收缩压有一定倾向性,但很多国家考虑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不只是对降压目标值单纯参考,所以,临床医生应对有关研究结果辩证谨慎地看待,并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降压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