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大网膜在难治性胸壁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18-02-09 10:31何锋张霓付向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窦道网膜包块

何锋 张霓 付向宁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1]。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发病率居高不下。胸壁结核表现为肋骨、胸骨或胸壁软组织的结核性病变,多继发感染于肺结核或胸膜结核[2]。初期多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包块[3-4],随着疾病进展可穿破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窦道,经久不愈[5]。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胸壁结核的最佳方法,其重点为彻底清除病灶,并对残腔进行充分填塞。但难治性胸壁结核患者,如病灶位于无肌肉组织覆盖的部位,或肌肉薄弱,或因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时周围缺乏可用的肌瓣组织时,选择可以消灭残腔的合适的填塞物就成为手术治疗的难点。大网膜是位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皱襞[6],以脂肪组织为主,内有神经、淋巴管和血管等[7]。其柔软性和可塑性,可用于各种不规则创面的填塞,并有效消灭残腔[8-9]。我科于2011年9月—2016年12月应用带蒂大网膜治疗13例难治性胸壁结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6年12月我科应用带蒂大网膜手术治疗13例难治性胸壁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为(26.7±11.0)岁,病程为2周~3年。1例由于病灶穿破皮肤而形成窦道,其余患者仅表现为胸壁包块。3例患者曾行手术治疗。9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曾正规抗结核治疗,其余4例均否认结核病史。病灶位于前或外侧胸壁,左侧5例,右侧8例,术前经病理诊断为结核9例,影像学诊断为结核4例。所有患者均行胸壁病灶清除并带蒂大网膜填塞术。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为胸壁结核。

1.2 围手术期处理

为明确肺部有无原发性结核病变及胸壁结核病灶范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CT检查;合并感染者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已明确诊断为结核者则术前先行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根据链霉素皮试决定术中带药,阴性者术中备链霉素1.0 g,阳性者备异烟肼注射液2支。术后注意引流量和性质,当每日引流量小于200 ml,由血性变清亮,于术后3~5天即可拔除胸壁引流管;术后注意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拆线时间为术后5~7天,胸壁拆线时间为12~14天,并继续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个月,同时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

1.3 手术方法

全组单腔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采用健侧卧位或仰卧位。胸部切口:12例表现为胸壁包块的患者沿包块的长轴做切口;1例窦道形成患者则沿长轴做梭形切口,切除病变周围的皮肤以及已形成的窦道。沿包块范围游离皮肤和肌层至正常组织2 cm,将包块完整切除,避免术中破裂,若不慎破裂则及时清除干酪样坏死物质。窦道形成者术中需探找窦道及深部脓腔,切除窦道及遮盖深层脓腔上的组织如肋骨或肋间肌等,使脓腔完全开放,同时全部切除肉芽组织及脓腔壁,彻底止血,并用5%碳酸氢钠溶液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同时倾洒链霉素或异烟肼。腹部切口: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长5~7 cm。保留胃网膜血管弓,充分游离大网膜,形成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如距离不够,可离断一侧胃网膜动脉,务必将大网膜游离充分。将游离的带蒂大网膜经皮下隧道上提至胸壁结核切除后的缺损区,用可吸收线将游离的带蒂大网膜无张力地固定于残腔四周及底面,充分填塞,消灭残腔。关腹时注意剑突下腹膜闭合处和带蒂大网膜之间可容纳一指,以免压迫阻碍带蒂大网膜的血供。在带蒂大网膜底面和残腔之间留置引流管1根,安装负压吸引球,保证引流通畅。常规缝合皮下和皮肤切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出院。切口愈合良好。术后住院时间7~19天,平均(13.4±3.1)天。术后无出血、肠梗阻、腹部疝等腹部并发症,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半年。13例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术后均无复发。

3 讨论

胸壁结核为常见的胸壁疾病,其病变可侵犯胸壁各层组织[10]。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胸壁无痛性包块[11]。随着疾病进展,形成慢性窦道[12-13]。胸壁结核多数为继发性疾病[14]。最常见的原发病是肺结核、胸膜结核或纵膈淋巴结核[15]。

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胸壁结核的最佳方法,彻底清除病灶,并对残腔进行充分填塞是其手术治疗原则,一般选择带蒂肌瓣进行残腔填充,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由于各种人工材料,如垫片、补片等存在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胸壁结核手术时不宜选用[16],因此残腔填塞物多为周围的肌肉组织游离后形成的带蒂肌瓣。一般情况下使用带蒂肌瓣填塞残腔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在一些特殊部位,如无肌肉组织覆盖的胸骨,或肌肉薄弱的消瘦患者,残腔的填塞就显得极为困难。而对于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因前次手术切除肌肉组织较多,或曾经游离的肌瓣黏连致密难以分离,导致周围无合适组织可用作残腔填塞的材料,因此,此类难治性胸壁结核的手术难点表现为选择合适的残腔填塞材料。

大网膜是一种双层腹膜结构的组织,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大网膜的双层腹膜之间含有许多细小的血管分支,有研究显示,沿大网膜血管分支附近除了有脂肪沉积,还含有许多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巨噬细胞。大网膜不仅能分泌大量的免疫活性介质,而且可通过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输送免疫活性细胞,从而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和抗感染能力[17],当腹腔脏器发生炎症时,大网膜可游走至病灶处,并进行包裹,限制炎症蔓延,使其局限。同时大网膜比较柔软,可塑性强,尤其适用于不规则创面的填塞,可以有效消灭残腔。因此大网膜成为难治性胸壁结核手术中重要的残腔填塞物之一。

胸壁结核的手术重点是彻底清除病灶,消灭残腔。胸壁结核发病初期虽然局部表皮正常,但是其皮下组织已被破坏,手术时应予以切除。随着疾病进展,胸壁结核可形成慢性窦道,甚至穿入肋骨内侧,此时应切除局部肋骨,使窦道完全开放,彻底清除病灶,防止遗留窦道及病灶,避免局部结核复发。如果残腔较大,一般使用附近带蒂肌瓣进行填塞[18]。当周围肌瓣薄弱或周围无合适组织可供残腔填塞时,带蒂大网膜就成为术中重要的残腔填塞物。

本次研究显示,本组13例患者平均年龄(26.7±11.0)岁,病程2周~3年,大部分患者为青壮年,病程均不长。就诊时1例由于病灶穿破皮肤而形成窦道,其余患者仅表现为胸壁包块,显示疾病起病隐匿,不易发觉。3例患者曾行手术治疗。9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曾正规抗结核治疗,其余4例均否认结核病史,显示胸壁结核多为继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19-20]。所有患者均行胸壁病灶清除并带蒂大网膜填塞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胸壁结核。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出院。切口愈合良好。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无出血、肠梗阻、腹部疝等腹部并发症,13例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术后均无复发,显示应用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本组13例的临床实践,认为难治性胸壁结核的患者,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后均应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应用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术后均无反常胸壁运动和腹部并发症,操作安全,疗效良好。

猜你喜欢
窦道网膜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腹部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原因及处理
慢性窦道的诊治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经窦道造影判断螺旋CT 观察胆道引流术后T 管窦道的可行性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