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二战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实践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落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工具、路径选择中,政府经济职能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构成一条非常重要的理论主线,贯穿始终。今天,重新审视发展经济学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以及政府职能的主题转化和理论逻辑,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道路、动力、机制的选择,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正确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的结构主义思路阶段,二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在三个不同阶段,政府职能定位和发展战略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经历了“计划控制”、“矫正价格”、“矫正制度”的演变[1]。
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从发展中国家迫切发展的需要和国情出发,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问题,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来理解和解释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结构主义思路代表了主要研究思路。由于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结构主义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以工业发展为目标,以资本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足、缺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前提和文化条件等,要求政府运用计划和管制等手段来代替市场直接配置资源,实现增加资本、技术进步、工业发展等一系列目的。结构主义思路力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认为只要解决好结构问题,整个经济就可以实现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结构主义思路以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特征为逻辑出发点来建立整个理论体系,不同理论内容虽不尽一致,但在工业化、资本化、计划化等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方面具有一致性。代表观点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理论指出不发达经济中农业是被动部门,存在过剩劳动力,工业是增长的积极部门,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一个由原先的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4%或5%的社会本身变为一个资源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到15%的经济过程”,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不断促进工业发展过程[2]283。在资源配置的手段选择中,刘易斯在《经济计划化原理》中指出:“计划化对政府要求承担的义务,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业中心,进行农业革命,控制外汇汇率,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和普通立法等等都需要行政机构……,尽管会出现失误和缺少能力,他们还是会去做。……人民的热情可以使任何事情能够实现。”[3]128
纳克斯、纳尔逊、罗丹、罗斯托、普雷维什等人站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上提出了资本化、工业化、计划化的内容。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从资本短缺视角指出贫穷导致资本的需求和供给不足,进而导致新的贫穷,因此必须大量增加储蓄和投资,实现平衡增长[4]4-24。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互动关系视角指出克服资本稀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只有使投资和产出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5]。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从工业发展整体性视角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均衡地在工业部门进行投资[6]181-190。罗斯托从发达国家经验总结视角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认为起飞阶段是对落后状态的质的突破,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净投资率由5%上升到10%以上,二是“把创新的习惯不断传播于各个重要部门”,因此要创造一种机制,使剩余不断进入生产,同时创立一个“主导部门”[7]19-22。在发展中国家和外部世界关系上,结构主义思路强调一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主张进口替代产业发展战略,否定西方经济学中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观点。普雷维什和辛格重视从结构差异关注出口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品国家的贸易条件问题,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在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上,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在否定市场机制的同时,选择由政府来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定。概括起来,否定市场机制的理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社会结构刚性较强,价格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经济主体缺乏理性,不符合“经纪人”逻辑等等[8]20-21。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职能是应担当主要代理人角色,借助计划化来协调资源配置并促成结构转变[9]。包括:做出发展规划,尤其注重资本需求和国内外的资本供给;确立工业中心,发展工业;控制利率和外汇汇率;提供公共服务等。履行政府职能的方式和政策主要有制定计划、产业政策、人为的管制、配给制、许可证制和特权待遇,其最主要特征是强调政府计划控制和排斥市场。虽然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意识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存在效率低下,但仍然认为与落后的现实和人们强烈发展的愿望和热情相比,错误和缺陷是可以接受的。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学在第一阶段采取结构主义思路有一定的必然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隐藏有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二战后成立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受贫穷、被侵略之苦,有着强烈的发展意识;从国际环境来讲,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践提供了高度发挥政府资源配置作用的榜样。这样一种选择和实践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以及提高人民生活、维护国家独立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在理论认识层面,这一思路正确认识了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特征、所面临的不公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要素的缺乏等,但遗憾的是政策上过于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逆历史潮流而动,缺乏对经济发展动力和发展机制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
随着实践的深入,结构主义思路指导下的经济发展问题不断显现。一方面,“计划控制”推动经济发展问题丛生:忽视工农业内在关联所带来的农业停滞、二元结构次级分化、进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计划管理体制所导致企业缺乏主动性、信息失灵、计划脱离实际、灵活性不够等。另一方面,实行市场经济的东南亚经济实现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面对自身问题和他国成就,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的作用,认为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求重新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这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由于重新强调新古典主义和市场机制,故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反映在政策主张上是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政府按照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及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思路来促使市场机制发生作用,以此来纠正被扭曲的价格,逐步实现由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由于实践中价格扭曲的关键是政府政策失误和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纠正价格也就意味着纠正前期政策,故“纠正价格”也被称为“纠正政策”。
具体而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理论和政策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建构特征。舒尔茨通过批评刘易斯的理论阐明了自己对人力资本、农业发展的观点,麦金农和肖通过对金融抑制的批判阐发了金融深化的重要性,约翰逊在市场和政府的比较分析中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和不足等。舒尔茨批评了刘易斯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模型,指出:“农民在处理成本、收益和风险时,是工于计算的经济主体。在小规模的、个人配置的领域中,他们是在进行微调的企业家”,农业虽然贫穷但是有效率,低收入国家陷入贫困的原因是政策的失误而非农民本身。以此为基础,舒尔茨认为农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进一步阐明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教育和知识的作用。他说:农民“尽管大多数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受过很少的教育或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近年来的实绩中却显露出不可忽视的学习能力”。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审慎投资的产物……,国民产出的增长快于土地、人时、物资的可再生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或许是对这种差异的最好解释”[10]33-41。在工农关系上,从早期“唯工业化论转为强调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增长对总发展过程的意义”[11]92。在金融领域,麦金农和肖指出:“金融抑制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典型特征,……包括通货膨胀的金融政策降低了实际利息率,使储蓄变得廉价,甚至廉价到必须硬性的配给,汇率政策则压低了外币价格,从而出现了对储蓄和外汇的过度需求。” “这些过渡需求和供给抑制了经济的发展”[12]11-12,主张以金融自由化来代替金融抑制。在市场机制的认识方面,约翰逊指出:“市场是一种管理工具,他可以比较低的成本操作,从而是富有效率的工具,虽然市场在运行中又有可以反对的缺点。”[13]520-521
新古典主义复兴开出的政策药方有:一是主张私有化,界定产权,保护个人利益;二是重新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是主张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内的经济自由化,包括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14]。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政府职能是界定产权,尤其是确立和保护私有产权;放开市场,实行一种自由化的策略,让价格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提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相关制度;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国防、教育、基础设施、环保等;消除价格扭曲等;纠正“市场失灵”,即消除外部性、反垄断、调节收入等。
综上所述,新古典主义复兴阶段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和政府经济职能的认识是对上一阶段过度强调资本、工业和政府经济发展职能的纠正,开始重新认识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从目标设定的简单模仿到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复归。这种对规律的复归标志着对事物一般性认识的增加,但遗憾的是对一般性认识以绝对性方式进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本身就是以一种高度抽象方式认识市场规律,自觉不自觉屏蔽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诸多历史、政治、文化、制度条件;第二是以一种完美的态度来对待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没有认识到完全自由市场内在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忽视了金融、资本自由化的弊端;第三,发展经济学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中,没有将理论的一般性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简单照搬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必然带来了“水土不服”现象。
在新古典主义理论的政策指导下,东欧和拉美国家先后遇到挫折,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向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提出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令人对发达工业国家所信奉的新古典范式产生怀疑,而且也的确应该如此。争论的不是这一目标,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15]通过深刻反思就会发现,市场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制度背景基础上动态演化而成,价格体系配置资源是果而非因,同时市场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信息失灵使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危机四伏,排斥市场机制和陷入“市场万能”的迷误毫无疑问都是走向极端。针对上述问题,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重回古典经济学的宽阔视角,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边际等基本思路,重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被称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保障,即一个成熟的能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形成途径、方式、条件、动力的理论,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职能和政策主题则是“矫正制度”[16]。同时,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市场功能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在经济增长、教育、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成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中的核心内容。新制度经济学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科尔钦、德姆塞茨等人为代表,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创新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消除外部性,激励企业家进行创新;塑造经济行为人本身,扩充经济发展的内涵;通过各种制度供给,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等。科斯指出:我所做的就是揭示了可称之为生产的制度结构的东西对于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性[17]。他认为交易成本存在使得人们选择企业契约这种制度安排,而社会成本研究则把对制度的微观研究转入到宏观研究之中,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而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至关重要[18]。奈特、阿罗、威廉姆森等从信息成本和机会主义等视角研究了交易成本的产生,科尔钦、戈登等人对产权做出了解释。诺斯“归纳出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其独到之处在于“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国家并不是‘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倡导有关国家的‘暴力潜能’的分配论。……一个社会需要通过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来克服‘搭便车’问题以使社会得到稳定”[19]12-14。
因此,相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计划控制”和“矫正价格”,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矫正制度”来实现“矫正价格”,要建立起适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整套确定生产、交换、分配关系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的基本规则,包括一种稳定的货币、合同法、财产和财产制度、确立基本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交易规范等制度,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分担等制度;形成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内在一致。概括起来,政府为培育市场需要供给的制度有三大类:一是关于产权的制度,二是关于市场交易的制度,三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还深入分析了国家或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首先,存在社会效益与统治者收入极大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其次,集体行动中“搭便车”问题在政府集团中十分突出,阻碍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组织起来;最后,政府在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变迁中起重要作用,要对意识形态投资,以提高现存制度的合法性,减少制度运行成本。斯蒂格勒和贝克尔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人力资本,它帮助个人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诺斯认为,在解释变迁和稳定时,在某些方面要超越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个人主义计算[19]12-14。
新增长理论构成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的重要思想流派。20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建立了一个“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增长理论,探讨边际收益递增的长期增长机制问题,被称为新增长理论。罗默指出:“经济规模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的规模才是至关重要的。”[20]50阿罗指出“人是通过做来学习的(而且人是通过学习来学习如何学习的)[14]。与此相对应,新增长理论从增长角度确立政府的职能和政策,如发展教育、鼓励研究和开发、保护知识产权、刺激物质资本投资、促进新技术的形成并促使其有效扩散,以及避免政府对市场的扭曲等。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标志着重回政治经济文化的广阔视角思考问题,重视制度的重要性,强调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眼光来解决问题。但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的提出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中国家政治社会运行、传统道德伦理宗教的把握和建构适合具体国家的理论和政策仍在进一步深化中。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以市场失灵为逻辑出发点和核心范畴来界定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规定为弥补微观市场的“市场失灵”、熨平宏观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以及调节收入分配。这一划分和规定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现状和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出发,对其他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明显地这一政府职能的规定存在问题:一是缩小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仅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两大流派出发思考问题,忽略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新增长理论等其它流派的经济思想,缺乏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内涵。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一种静态研究方法,缺乏动态和历史的眼光,忽略对经济史本身的研究。三是这一规定在应用中明显抽象掉每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阶段、发展情况以及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用发达国家一定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政策简单套用,必然水土不服。
那么,在理论中如何建构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在逻辑?基本思路如下:第一,要以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现代化历程中的阶段性需要为逻辑出发点,直面发展中国家的自身问题和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殊性。第二,充分借鉴各种以市场为主旨的理论流派和理论观点,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市场经济,避免用抽象的理论来指导抽象的实践。发展经济学中的新古典主义复兴为重新认识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作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忽略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而第三阶段中的“制度矫正”则为市场发挥作用指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并积极回应了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各种以市场为主旨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来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或制度要求、长远机制等,是人类在关于市场经济知识上的不断增进。第三,政府职能的界定还必须结合具体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制度,要能够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内涵和价值追求等内在软性特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发展中国家应以经济发展为逻辑出发点和核心范畴建构政府经济职能。在发展中国家建构政府职能理论,要以经济发展为逻辑出发点,在厘清国家经济发展目的基础上,明确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在对经济发展作必要规范理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教育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以及市场经济等要素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围绕市场机制作用的基本要求提供硬件和软件保障,在资源配置领域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宏观领域、经济战略领域、国计民生领域方面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深刻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的转化,将发展规律、理念、战略、政策有机结合,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2)要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机制角度入手,界定政府职能。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将政府职能主要定位于宏观调控,但这明显是一个短期思路。对经济运行的考察,可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段进行,短期思路固然对于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深入考察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和影响要素,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尤其是短期宏观调控和现实政治相结合,问题就更进一步凸显。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每一届政府为了民众支持度和执政基础,都不愿在任期内看到经济衰退,都有内在冲动刺激经济,而对那些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所忽视。要求政府在合理宏观调控基础上,从长期经济增长视角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研究开发的鼓励、营造一种创新的制度氛围等,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3)不同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和市场关系具有不同内涵。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低收入国家在早期阶段相对依靠经济计划和政府干预,中等收入国家逐渐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后期的国家则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但是,不管在哪一个阶段,政府都不可能退出,都必须依靠政府来积极发挥作用。不同类型国家要积极探索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政府及市场关系,在理念上摒弃掉为西方模式独尊的思想,同时深刻意识到市场和政府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要全面探索政府职能,而不是仅从市场经济运行角度来探索,要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和内在缺陷,不能简单否定政府在引导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主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职能应包括提供必要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的供给。学界对正式制度供给论述较多,不再赘述。重要的并被人忽略的是非正式制度的确立,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要与市场经济文化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规范市场文化。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市场与价格、就业与失业、消费和储蓄、投资和产出等“经济术语”是西方世界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从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21]。市场经济既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个体主义和经济主义,实质是一种西方文化。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所蕴含的文化和一些以整体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存在冲突,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关系和网络,破坏运行的公正性。经济主义的价值标准出现了一些无底线的情形,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无视他人健康和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重建人们的道德意识、精神境界,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从本国的历史文化出发,寻求本国文化和市场文化的有效平衡点,同时发挥个体和整体的优势。
(5)要正确评价市场的功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因此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在与计划经济的比较中得出的,并不意味着市场就是完美无缺地可以起全部作用。要认真研究市场的静态功能、动态功能、局部功能、整体功能、短期功能、长期功能等,在功能不全处,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无疑,市场在静态功能、局部功能、短期功能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在动态功能、整体功能、长期功能领域则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国家在长期发展、整体利益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政府要履行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持经济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消除外部性、反对垄断,尤其是在关系公共整体和长远利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审慎选择政府履行职能的政策和手段。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手段和政策多种多样,既可采用政府管制、税收和补贴、界定产权、提供制度、要求企业定期信息披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可根据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制定计划、直接创立国有企业等方式进行干预经济。但一般情况下,政府在选择具体手段时,应围绕使市场更好发挥作用展开,让经济主体本身进行资源配置,只有在一些战略性、前瞻性以及重要安全领域,政府进行深度参与。正确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政府不要发挥作用,只有市场发挥不好、发挥不了、或者不想发挥作用的地方,由政府来积极发挥作用。
当然,政府的职能承担对政府本身质量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既要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政府机构的精干与高效、专业化,保证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连续性,更要加强政府自律尤其是政府内部自律,注重廉政建设。防止权力随意干预市场,造成“寻租”现象的产生,既破坏市场运行,又严重影响政府信誉和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发展中国家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实践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识给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以重要启发和借鉴。
第一,不能僵化、教条地理解他国理论和经验。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是对所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理论探索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空间性,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在面对他国理论和经验时,不能仅从理论逻辑来理解问题,更需要将理论放到更广阔的历史环境中,通过深入思考理论所想要解决的时代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解决效果入手来全面准确地理解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把握思想家建构理论的内在逻辑,实现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更何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理论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国家利益,必须认真仔细加以甄别,要首先摒弃发达国家什么都先进的思想观念,以一种平等自信的开放态度来对待他国经验和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他国经验和理论中的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将之用于本国的发展实践中。
第二,要高度重视和研究本国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每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具体国情也不一样,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和主要矛盾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分析本国具体情况。要以一种系统思维展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具体分析及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握,要以一种历史的动态眼光分析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本国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本国人民的利益诉求、顺应人民的发展愿望、实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情况的有效结合,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第三,要重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理论不同,其根源是文化的不同。在一国或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很难一一厘清,但文化一旦形成,影响则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群体性特征,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孟德斯鸠就曾发现,陆地国家大多采用极权体制,而海洋国家多采用分权体制。不能简单对不同事物和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必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更不能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作为自己国家的模板和依据。要深入分析本国文化,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分析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市场经济文化的关系,本国文化的优势和传承方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