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玲 周航宇 焦紫荆 李雅倩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跨文化管理能力是指商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够在复杂的营商环境下克服异质文化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并设计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企业有效运营的一种技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我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化,同时也对商务人才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贸类专业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审视和分析当前自身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求在国际企业管理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尝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经贸发展需要。
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跨文化能力研究方面,围绕英语教学或英语相关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探索性成果较为丰富,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方式、培养现状调研与实证研究、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以及跨文化能力测评体系探索等方面。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关注。国外关于跨文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跨文化实践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方面(如欧盟的INCA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文化实施能力指导。前述研究的核心——跨文化能力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本文所界定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但其中部分文献提出的培养方法改革、跨文化能力测评体系等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管理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一些知名高校经贸类专业的走访调研,结合我国经贸发展的实际,以国际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实践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该课程的培养方法、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经贸类专业人才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传统观点认为,以英语为载体的表达沟通能力被认为是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英语教学以及英语类专业中较早开展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的增加,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1.选择经贸类专业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给经贸类专业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在我国各级政府层面的留学生基金扶持政策以及高校留学生招生管理宣传工作的积极推动下,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地、学科专业、学历层次以及学习方式日益走向多元化。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经贸类专业留学生来源国从最早的蒙古等少数国家扩展到了韩国、俄罗斯、泰国、印尼、印度、阿塞拜疆等国家,留学生的培养从本科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层面拓展。经贸类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 (多在中国企业或者本土的跨国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对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成为经贸类留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交换生项目的推广以及海外工作的需求使更多的中国学生意识到接受跨文化管理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经贸类专业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公费或者自费出国交流学习的比例人数上升很快,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毕业生的比重逐步上升。在校学习期间接受跨文化管理的训练和培训,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今后异国他乡的学习和工作。
3.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对国际商贸管理人才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早期“走出去”的企业多选择制度较为成熟的与我国经贸关系良好的国家。近年来,随着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发展,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开设服务机构或者跨国并购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人数日益增多,企业外派人员增多,商务类毕业生上岗后被派往国外开拓市场也较为常见。如果在校期间缺乏基本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基础,势必会造成这部分人群的高外派失败率,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点而言,加强在校生跨文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国际企业管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是从跨国公司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如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国际投资政策变化、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跨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国际投资环境,掌握国别投资政策变化趋势以及如何适应跨国公司管理的要求。
根据作者对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高校的走访调研,多数高校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内容方面,系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内容比较缺乏
既有的商务英语和商务谈判类课程授课内容仅侧重语言或者某项谈判能力的培养,缺乏从全球化管理视角出发对管理者所需的跨文化管理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训练。而国际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关注了跨国公司运营决策的具体方面,但未能将跨文化因素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诸如重点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比较,文化影响组织决策和运营效率的机制揭示,跨文化谈判与决策过程等与跨文化管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受师资个人阅历、课程学时等因素所限,并没有成为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2.在教学方法方面,跨文化管理教学培训项目设置偏少
案例教学是跨文化管理教学培训项目之一,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定位和目标太过简单。虽然高校大部分老师在该课程教学中重视案例分析,但在案例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不能深入地分析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管理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等。
缺乏适当的跨文化管理情景模拟训练。情境模拟环境的设置是学生跨文化管理技能培养的重要方面。有效的情境模拟训练项目从开发到实施到过程控制,再到实施效果,离不开任课老师的知识经验积累和一定的个人能力,大部分任课老师在模拟环境的设置开发和模拟效果操控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另外,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也影响了跨文化管理培养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实行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共同上课的模式,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设计,并没有围绕企业管理的一些问题给中国和外国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管理与沟通机会。
3.在课程教材选择上存在误区
多数高校采用的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材以中文为主,虽然增加了一些跨文化管理因素导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但缺乏跨文化管理的深度分析综合案例,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仅能获得浅层次的跨文化管理体验,中文教材中关于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情境模拟的内容更是稀缺。
4.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培养结果测评存在缺陷
多数高校的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大纲在课程能力培养中强调了跨国投资理论、跨国企业管理决策等能力,却很少提及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这一项能力,在课程考核和考查中,也很少考虑跨文化管理能力的特定测评项目。
5.课程的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国内高校中教授国际企业管理的老师缺乏跨文化交流经历和国内外跨国公司的从业背景,部分教师虽然有跨文化交流背景,但不善于将掌握的资源用于课程教学,对课程的把控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课程对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升的效果。
1.教学内容方面:应开发更多的跨文化教学培训项目,丰富跨文化培训项目的内容
利用学校和教师的资源适度开发更多的跨文化教学培训项目。跨文化教学培训项目是通过让各类在校生(在国内的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或者境外合作机构的学生等)在模拟的跨文化复杂情境下完成既定的跨文化管理课题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走访上海一所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已经开发了学生与境外学生的跨文化市场调研项目。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跨文化培训项目的内容,覆盖跨文化营销、跨文化调研、跨文化谈判、跨文化组织流程设计等商务活动的主要方面。
2.教学方法方面:可实行“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测评”一体化
课前可以通过文化差异小测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文化差异的真实存在以及巨大影响,增进对跨文化管理知识与能力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兴趣。课中做好恰当的课程设计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大跨文化管理复杂案例的研究与讨论。课后可以借鉴国外或者国内已经建立的跨文化管理测评体系对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建议。
3.课程教材和参考书选择应适当考虑中英文相互补充的模式
境外原版或者引进版的国际企业管理教材一般都设定有跨文化管理案例和情境模拟项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英语语境、跨文化管理决策外部复杂环境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解决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因此,课程教材选择可以中文教材为主,再挑选包含深度案例分析与情境模拟项目的英文参考书作为案例和实验教辅参考书,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4.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跨文化管理能力列为核心能力要求
首先,经贸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考虑将跨文化管理能力列入学生培养规格,让该能力成为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其次,国际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设定与跨文化管理能力要求形成有效的支撑。第三,统筹好国际企业管理课程和其他跨文化管理能力支撑课程之间的互补关系。
5.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保障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
教师应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领域跨文化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进展,加强跨文化管理培养相关的案例及资料的整理与积累。同时,教师充分应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教学培训项目和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商务领域常用的国别(地区)间文化距离测评方法和技巧,并指导学生如何将测评结果用于指导跨文化管理决策。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给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企业管理课程作为承载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在实现这一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该课程在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应从能力要求支撑出发,完善经贸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及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UNESCO.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7/219768e.pdf.
[2]L.Sercu.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 framework for systematic test developmen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beyond[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4,15(1):73-89.
[3]潘晓青,朱丽华.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培训项目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3):14-18,64.
[4]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4):79-86.
[5]沈洪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8):52-53.
[6]王丽恒.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高教学刊,2017(2):154-155.
[7]谢晓媚.关于留学生跨文化教学研究必要性的分析和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13):123-124.
[8]贾兆义.来华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1):99-103.
[9]李睿,庞燕.“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102-105.
[10]米超.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70-71.[11]张蓓.新常态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金融经济,2017(1):154-155.
[12]蒋瑾.“跨文化能力”框架的确立——以欧盟INCA 项目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11):33-44.
[13]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