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针对性提升的辩证理析*

2018-02-09 07:12盛新娣
关键词:话语观念现实

盛新娣,杨 丽

(1.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2.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总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手段才能顺利展开,后者在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1]。语言符号是实践活动这一中介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之一,因此,语言对于实践的顺利展开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话语属于语言学范畴,就其性质和功能而言,话语同语言是一致的,即话语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话语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这一思政工作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及目标,而要使这项任务得以如期完成,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话语针对性。那么,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就特别重要。本文试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对于如何理解思政教育针对性的问题从学理上作一探究。

一、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及其提升的理解

从辞义上讲,话语可理解为人们的演说和论述及其相关的演绎、推理或叙说过程,传统上“指语言修辞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2]50-51。它在人类不同的交往活动领域中广泛存在。

(一)话语的内涵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话语作了新的阐释,认为话语是言说表达的方式,一方面,它是人们通过赋予自己一种权力而将语言转换成斗争的手段;另一方面,它将语言转化成一种统治的系统,从而,因影响或控制社会中的话语行为而成为“真正的权力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2]50。目前,学界一般将话语视为由语言、词汇和语法等组成的符号系统,是遵循语言成规传播、输送一定社会团体思想观念之意义的工具。更确切地说,是某主体通过一定话语向社会传播、输送其按照一定发生方式建构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3],它助力于主体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并为其它团体所认识”[4]。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话语是由诸多关于某事物或某种现实的陈述系列所构成的整体中概括、提炼而来的书写或言说,这种陈述系列是某社会团体——特别是“大的社会集团”(列宁语),即阶级,对于其反映和呈现社会现实观念意识的表达。由于社会现实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因而,话语在根本上是一定社会团体或集团“关于社会实践的映现”[5]之观念意识的一种外显性的表达形式。

(二)思政教育话语的涵义

思政教育,在狭义和微义上来讲,即“特指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6]。那么,此处所谓“思政教育话语”,就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主体)向其对象(客体)传播、输送无产阶级思想理论过程中所使用的书写或言说,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思政教育主体为了达到向思政教育客体传播、输送一种观念意识所借助的一个主要工具;第二,思政教育主体为了达到向客体传播、输送一种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观念所借助的一个主要工具,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这是更进一层的含义;第三,思政教育主体用以阐明建构意义世界的、附着于某载体之中的社会政治叙述话语,是一种学术理论性的陈述表达形式。它是关于思政教育实践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且根据一定学术规范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浓厚学术气息及氛围的话语形式。

综上,思政教育的话语,就是思政教育主体为达到向客体传输受一定意识形态支配的思想观念所借助的主要工具或手段之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符号系统。具体而言,思政教育话语根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反映和呈现当代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之观念意识的表达形式,一般附着于书刊、条文、理论等各种各类载体之中。可以说,思政教育话语是从人们关于当今中国社会现实观念意识的陈述系列整体中抽象、概括、凝练出来的书写和言说,它往往体现为众多的“标识性概念”[7]、独特的范畴及表述风格。

(三)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的理解

思政教育是主体针对一定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模糊观念或思想困惑,向客体对象传播和输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正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念意识,进而,合理解决其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困惑。那么,思政教育的话语针对性,就是思政教育主体针对这些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困惑,构建并向思政教育客体传输具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性、且容易为客体所接受的一套言语符号系统,一种能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问题的思想观念的精髓实质,能深刻体现出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学术理论性表达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的提升,就是那种精髓实质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加精准地表达和传输,现实性和时代性在更加深刻的程度上得到体现。

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是不断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切准时代脉搏,透彻理解社会具体现实,以构建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紧贴现实时代的话语体系,为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奠定话语基础。

二、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蕴含特定的内容

一般而言,形式是特定内容的形式,世界上不存在无内容的所谓“纯粹”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内容总是通过形式而存在,正如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所说:“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8]。内容并不存在于形式之外,它就存在于自身形式之中,“事物的形式即是事物的内容本身”[9]239。

(一)思政教育话语是一种符号表达形式

思政教育话语这一表达形式并非脱离内容的纯粹形式,并非无内涵的文字、无思想的言说,而是表达着特定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正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清晰、准确的观念意识的传播、输送,总是寓含于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形式之中,而后者也正是对前者的传输。就是说,思政教育主体向客体传输准确、清晰的思想观念,必定要通过思政教育话语这种表达形式方能实现,而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则必定要向对象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内容。这是一方面。进一步而言,作为思政教育实践当中语言符号中介的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拥有符号的特质。

符号,广泛存在于社会、文化、精神领域,指作为符号学研究对象的记号或象征。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形象的实物,对此,有学者认为,这往往是一具体形象物,表达了某种精神功能或承载了某种意义;二是(这一实物)代表或表示另一物。例如,石碑是一个具有形象的实物,“国界”是石碑代表的另一物,是这块石碑承载的意义;再如,模范道德人物是一种形象,“善良”、“美好”、“努力”等是模范道德人物表示的另一物。因此,符号是“我们用于表述带有意义的语词、声音或形象的总的术语”[10]。同样,思政教育话语这种符号,也有具体形象实物,包括言说的声音和表情、书写的文字、音符、电子技术生产的形象,等等,它们都属于思政教育主体用来表述一定意义——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正确观念意识——的话语范畴。这种话语包括思政教育主体所使用的语词、声音、展现的形象等。也就是说,无论是概念、范畴、风格,还是声音、表情、音符、电子技术生产的形象及身体姿势等,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主体)表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正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思想观念的形式,都承载着向思政教育对象(客体)传输正确理解社会现实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一定的声音或一些文字按照逻辑规则加以组合形成的,能把握社会历史现象之本质的概念、范畴,以及朴实的文字或表述风格等,而表情、音符、电子技术生产的形象及身体姿势之类,是辅助传输那些概念、范畴和文字表述风格以使其达到更佳效果的手段。易言之,符号是由词所构成的一种观念,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含义清晰、层次分明的言语。这就是说,思政教育的概念或范畴,即,准确表达关于社会历史的正确观念的语辞和词句,是思政教育话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从语言符号切入,就是对思政教育话语进行辩证理析的一种合理的切入点。

(二)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蕴含着特定内容

在国际文化符号学界,一般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即表达面,它属于符号的形式,是关于对象(某物)的词,如“狗”这个词,它是书面上的文字或空气中的语音;所指即意义面,它属于符号的内容,是关于对象的实际形象,如狗在提到或想到它在人们内心中的形象:四条腿的犬齿类动物,也就是能指所表示的实物,二者的关系就好比“是一张纸的两个不可分离的面”[11]。就是说,语言符号本身就内含表达的形式和意义或内容这两个层面。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思政教育概念、范畴同样包括表达面和意义面,就是说,其所形成和使用的特定语词,都内涵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正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思想观念,都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凝结的理性诉求。换言之,这种语言符号表达并承载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内涵和特定意义。例如,“物质”范畴表达并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南,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探索、掌握并利用革命和建设客观规律,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涵和意义;“实践”概念表达并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实现“两个百年”伟大奋斗历程的内涵和意义;“实事求是”概念表达并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客观规律、积极探索符合本国本地具体实际,并适应于中国社会人们理解和喜欢的方式,去概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本质”概念表达并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之究竟,并进一步将这种新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等。在思政教育中,教师用亲切的态度、悦耳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恰当的身势、适中的语速节奏,并借助音符、电子手段制造的形象,等等,说出这些概念或范畴,并解释其中的涵义,而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涵义又是前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主体借助前者传输给客体的内容,也就是思政教育话语所蕴含的实质精髓。

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思政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就应当从根本上很好地利用上述各种形式,着眼于传输其中蕴含的内涵这一实质精髓,并将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与其特定内容辩证统一起来,尽可能避免注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所导致的偏差。

三、思政教育现实性话语优化的历史资源整合

思政教育话语,是针对现实性观念意识的言说或书写,也就是说,思政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实际上指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话语,只有将历史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才能使之不断得到优化。

(一)思政教育话语的当下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当下的存在”[9]287,它既不同于因具有合理性而曾经存在过的、已经成为历史的客观现实性,又区别于因条件尚不充分具备、仍然处于潜在状态、将来才能存在的客观现实性,而是源于当下生产力发展状况、由当下生产方式所决定、已经显露出来或正存在着的现实性,也就是“当下现实”或“当下现实性”[12]。思政教育话语针对的是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其言说或书写的是关于当下中国这种特定现实的观念意识。

一般而言,每个社会历史阶段上都有反映和呈现其客观现实性的观念意识,随之便会产生关于这种观念意识的话语。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反动白色恐怖异常严酷、许多人看不到革命前途和希望而产生悲观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本质性特点深刻认识的话语;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对有别于俄国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取得成功的观念表达。再比如,建国之初,我们党提出“和平赎买”的办法,是对基于当时中国国情而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过渡方式的思想观念的表达;“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并亟需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走向繁荣富强的背景下,有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思想观念的话语。

人类跨入21世纪,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在新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领域都形成了诸多新特征,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进行着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客观现实。就是说,当下中国社会现实正是以人民群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社会实践为具体内容,它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而构成。那么,思政教育的现实性话语,即是对这种社会现实中所形成的观念意识的书写或言说,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应僵化地照搬照抄历史上产生的话语,而应注重从当下现实性的实践中总结、概括、凝结出具有鲜活时代性的话语,并善于运用这种时代性的话语去表达反映和呈现中国当下现实性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赢得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的衷心喜爱。

(二)优化思政教育话语的资源整合

当下现实与过往的历史具有辩证的关系,前者与后者既有差异或区别,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这就是说,相对于历史,当下现实既要发展,又要继承,只有立足于现实去重新审视和关照历史,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并吸收、融汇于表达当下现实性观念意识的话语之中,才能不断优化现实性的思政教育话语。

优化,是让事物变得更好更快的意思。思政教育话语的优化,就是使表达有关中国当下现实的观念意识、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本质及规律的思想理论的话语更加准确、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表述风格更适合于当下思政教育对象的审美趣味儿,使这种话语更丰富、更加鲜活,从而,增强其“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13]。

优化思政教育话语,一方面要从当下活生生的实践中总结、概括并提炼出具有时代性的话语;另一方面,应当吸收、整合历史文化中的话语资源,以增强其纵深感、深刻性及系统性。具体而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丰富的话语资源可以被批判地吸收并整合到辩证唯物世界观、唯物史观、个人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来。例如,“道”、“易”或“变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可以被整合进辩证唯物论的话语之中;“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穷本探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和“过犹不及”等当能被整合到唯物辩证法的话语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为本、博施济众”,“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等能够被整合进唯物史观的话语中。再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等,可以被整合进丰富个人道德修养、培育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结而成的“实事求是”、“看齐意识”、“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等等,更应顺理成章地被我们继承下来。在当今的中国,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所遇到的新的问题,我们应当、也能够吸收借鉴上述重要的话语资源以不断丰富发展当今我国的思政教育话语。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相当多的概念、语词资源当能直接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之中,诸如“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

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应着力于将古代历史上和近现代革命中的话语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求得自身翻身解放和国家富强文明的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大量丰富的话语资源——恰当汇集于当下现实性话语之中,以当下火热的生活实践作为融会我国悠久、灿烂文化话语资源的现实基础,让现实与历史得到有机的统一,使历史上的话语激活并为今天所用。

四、思政教育话语的个性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

思政教育话语,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向思政教育对象传输其关于客观社会现实的观念意识的工具,而且是前者针对后者的具体生存境况所表达出的一种思想观念,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方法为指导,理解、表达其生存状况的观念意识。这就是说,思政教育话语针对的工作对象,是当下现实中活动着的个人或个体。这使思政教育话语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个性化特征

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的所指,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中存在着、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人。个人,属于个别或个性的存在,是某一社会中的个体。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指向的就是现实中生存的这种个体,他是具有独立生命的实体存在,是一定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他不是纯粹生物学或仅在概念中存在的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着感性活动的个体,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在历史中行动的人”[14]259。因而,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所指的,也就是那一个个在特定社会历史当中进行着具体实践活动的人,他是自己实践活动——主要是生产劳动的创造性产物,并在实践中确证自我的本质,而正是在这种实践中,他产生了将反映自身现实存在的观念,或呈现关于自己所从事着的实践活动的意识表达出来的需要。思政教育话语就是启发引导其正确表达以满足此类需要的工具或手段。

作为思政教育对象的每个人的个性中,都“不仅包括他所独有的特殊爱好、习惯、古怪的脾气等,而且包括他的知识、道德观念以及时代、地域、民族、阶级的影响等等”[15]132,因此,其表达必定具有上述诸多因素所带来的个性化特征。例如,青年大学生对于“流行文化”、“创新和创业”、“青春励志”以及“青春梦想”等话语更感兴趣。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当下每个人心目中化为“两个百年”的话语,更确切地又以“全面小康社会”、“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说法表达出来;“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是从生态环境角度表达“全面小康社会”的个性化话语;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则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另一种个性话语。

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擅长于捕捉富有个性化特点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善于采撷反映这种具体生活的多种丰富话语,并且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

(二)思政教育个性化话语的共性本质

个别不能脱离一般,个体不会脱离集体,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就是说,“任何个别都是一般”[9]339。一般,指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不仅仅指同类事物有共同之点,更主要的是指作为这一类事物本质的共同点。这也就是有学者所说的“狭义的共性”[15]13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如下的观点:“一般是个别的本质”[9]341。基于这种理解,可以说,个性与共性密切相关。同样,思政教育话语的个性与共性也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共性,指思政教育话语个性形成所依赖的那种现实社会的观念表达,是个人存在所置身于其中的那种客观环境的观念表达。易言之,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话语,实质上体现出对于特定社会现实的思想观念普遍共认的话语。它在根本上表达了个人生存所赖以展开的一定客观环境的观念意识。与思政教育的个性话语相同的是,思政教育的共性话语所针对的也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当然,这是以群体或集体方式而展开其实践活动的人们。作为现实的人,他们也“是从事活动的”[14]266人,而正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才形成了他们“能动的生活过程和发展过程及其在思想、观念、意识中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4]266。

按照上述个别(个性)与一般(共性)的分析方法,活动中的个体或个人必定与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结,那么,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话语,实质上表达的是整个社会实践的观念意识,亦即,关于现实社会生活整体的观念意识。从本质上看,这种表达是关于创造客观环境的思想观念的话语,因此,具有个性的思政教育话语,实质上就是对反映特定社会实践观念的表达,是对创造(改造)客观环境的意识的表达。换言之,思政教育的个性化话语本质上是具有共性的话语。例如,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青春梦”,实质上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体梦”这一共性话语。再如,“两个百年”,或“全面小康社会”、“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本质体现了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性话语。当前,新疆广大人民群众对“三股势力”纷纷“发声亮剑”,则是他们观念中牢固的“五个认同”这一共性、本质的话语表达。在此,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的提升,就是使个性化话语更深刻地体现出共性话语的本质,同时,使一般共性、抽象话语通过个性的具体话语得到更加生动的表达。这样,就使每个个人(对象)通过各自所喜爱的个性形式,学习、掌握并运用关于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客观环境的观念意识的正确表达,从而,使个性化话语成为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有力、有效的工具或手段。

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有自觉而清醒的意识,努力学会将个性化与共性化的话语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起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结 语

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指出:“像报纸、广播、电影这类东西,掌握在谁的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利问题。”[16]这里的“权利”指话语权。就是说,报纸、广播、电影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实质上是一定主体行使、体现其话语权的载体或工具。显然,话语权不仅仅是占有这类载体或工具,而是(甚至更主要的是)怎样利用这类载体或工具达到行使和体现话语权。只有不仅掌握而且运用这类载体、工具有效地宣传或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后者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才标志着话语权的真正获得。无疑,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的提升,既是这种话语权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真正获取这种话语权的十分有力的助动因素。也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理论视角下,才能真正落实思政教育话语针对性提升的意图,同时,使这种辩证理析不断得以具体深化。

猜你喜欢
话语观念现实
维生素的新观念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现实的困惑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