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教授从脾肾论治肾性蛋白尿的经验

2018-02-09 05:27宋卫丽张建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肾性熟地黄蛋白尿

宋卫丽 张建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2)

张建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学位,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肾病委员会河南省分会委员,从事中医肾脏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不断探索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新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老师对本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1 概述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之一。蛋白尿的产生多是由于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引起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和(或)电荷屏障的损伤,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尿可出现在肾脏疾病的各个阶段,又反复难消,是影响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持续大量蛋白尿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加而致肾小球硬化,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因此,减少蛋白尿的排泄,降低肾小球滤过和内压,是延缓肾病发展的关键。在中医学理论中,并无“蛋白尿”这个名称,但是根据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可知它是中医学中“精气”“阴精”“精微”的组成部分,尿中出现大量蛋白一般归属于“尿浊”,并且蛋白尿的发生往往伴有肾脏疾病的其他表现如水肿、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所以亦可属于中医“腰痛、水肿、尿血、眩晕、虚劳”等病症的范畴[1]。吾师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使用西药对症治疗的同时,对肾性蛋白尿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取得显著疗效。

2 病因病机

2.1 以脾肾亏虚为本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蛋白乃人体内部的精华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古人通过观察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及糟粕排泄的过程,认识到人体必须吸收食物中的精华物质才得以维持生命。脾主运化,主升清,变饮食水谷为水谷之精,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再由脾气转输的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人体之精在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的同时,又将其剩余部分输送于肾中,以充养肾藏先天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肾中而不妄泄,保证肾精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若脾不升清,肾气不固,则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失常,精微从下而泄,形成蛋白尿。因此蛋白尿的产生与脾肾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以湿热、瘀血为标 脾脏有运化水湿、肾脏有主水之功,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源源不断输送到全身的[2]。脾属土,为湿土之脏,其性喜燥恶湿,若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冒受雾露等外湿停留体内,或多食肥甘厚腻、嗜食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湿邪阻滞气机,困遏中焦,致脾气不升;肾属水,为寒水之脏,若肾气亏虚,肾失蒸化,则水液运化和输布失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不能升清降浊,导致水湿停聚,湿性趋下,扰乱下焦,致封藏失职;如此反复,又进一步加重脾肾亏虚,清浊俱下,精微物质从尿液排出,形成蛋白尿。徐灵胎云:“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因此,湿热之邪是肾性蛋白尿发展的加重因素之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脾肾气虚则运血无力,脾肾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精血同源”,肾阴亏虚,肾精不足则脉道失于濡养而僵化,“津血同源”,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气、血、精、津亏损均能引起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气行则血行,湿浊停聚体内,阻遏脉络,气机不畅,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也可形成瘀血;瘀血损伤肾络,肾络痹阻,致血不循常道,精液外溢尿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所以,瘀血阻络是肾性蛋白尿发展的加重因素之二。

3 经验总结

在治疗上,吾师认为补肾健脾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根本大法,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是治疗肾性蛋白尿的关键。自拟主方(黄芪、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牛膝、当归、白术、茯苓、丹参、川芎),方中重用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二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行滞通痹等功效[3],临床应用广泛。现代医学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降低蛋白尿,减轻炎症细胞对肾脏的损害,从而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4-5]。熟地黄填精益髓、滋阴补肾;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又补肾以固精;山萸肉补养肝肾,又能涩精;三药配伍,并补肝脾肾,以补肾阴为主。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兼祛湿邪;杜仲、续断补肝肾,强腰膝,温补肾阳,与熟地黄、山药、山萸肉合用平衡阴阳;牛膝其性善下行,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逐瘀通经,方中配伍牛膝意在引诸药下行于肾,亦能活血通肾络,并使诸药补而不滞;当归养血补肝,与补肾之品合用共补精血;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对于脾虚湿滞证有标本兼顾之效,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与白术配伍顾护脾胃;川芎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丹参活血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养血而不留瘀,又能清热凉血,既能助川芎活血之效,同使诸药补而不滞,又能避免诸药过于温燥;全方阴阳气血平调,以治本为主,祛邪为标,标本兼顾。加减变化:偏阴虚内热者,变熟地黄为生地黄、太子参,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鳖甲等滋阴清热之品;偏阳虚者,可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等补肾壮阳;湿热壅盛,配以猪苓、泽泻、益母草、泽兰、黄柏、车前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清热利湿之品,又脾主运化水湿,治疗中都要注意顾护脾胃,采用健脾运脾化湿之品,如:佩兰、苍术、豆蔻、薏苡仁、砂仁、荷叶等;另活血化瘀法应该贯穿肾性蛋白尿治疗的始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之品可改善肾脏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肾脏血液循环,治疗上多佐以桃仁、红花、鸡血藤、地龙、僵蚕、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其中地龙、僵蚕、水蛭等虫类药物“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其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尤为突出,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虫类药不仅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肾络瘀滞,而且还具有减少蛋白尿的排泄,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改善肾脏病理变化,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功效[6]。

4 典型医案

何某,女,64岁,2017年12月18日以“发现泡沫尿2月余”为主诉来诊。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中有泡沫,自感口中有氨味,乏力明显,腰酸困,间断双下肢水肿,纳食一般,夜寐尚可,舌质红,有裂纹,苔黄腻,脉弦细。查尿常规:蛋白尿2+,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并右肾缩小,右肾囊肿并囊壁钙化,左肾囊肿,左肾结石。既往高血压病病史3年。中医诊断为尿浊(脾肾亏虚),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中医治以补肾健脾,祛湿降浊,活血化瘀为法。拟定方药:黄芪30 g,太子参20 g,熟地黄20 g,炒山药30 g,菟丝子15 g,酒萸肉15 g,牛膝15 g,炒牛蒡子12 g,玄参10 g,炒白术15 g,茯苓30 g,炒僵蚕10 g,全蝎5 g,甘草6 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予以肾炎康复片5片,每日3次,口服,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使用缬沙坦胶囊80 mg,每日1次,口服,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服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腰酸困,复查尿常规蛋白转阴,再守上方加盐杜仲15 g,桑寄生15 g。继服7付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上述是张教授从脾肾论治肾性蛋白尿的思路分析,我们虽将其进行初步归纳,但并不能反映临床之精髓;在临床实践中,张教授强调首先辨证准确,才能指导正确的选方用药,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治疗,并不拘泥某方而机械地应用。

猜你喜欢
肾性熟地黄蛋白尿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蛋白尿方联合科素亚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