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林主任医师运用体外培育牛黄经验※

2018-02-09 05:27孙中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牛黄鹿角患者

闫 旭 孙中林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1100)

孙中林老师是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孙老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糖尿病、癌症中晚期调理,在患者中享有较高声誉,笔者有幸随师待诊,对孙中林主任运用人工体外培育牛黄治疗各科疾病有较深体会。

1 牛黄的概述

牛黄 (Calculus Bovis)为哺乳纲偶蹄目牛科脊椎动物牛的胆囊、胆管以及肝管中的结石,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又名“丑宝”“犀黄”“各一旺”。在我国用药史已有两千多年之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世之神物,诸药莫及”“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

2 中医学对牛黄的运用

传统中医学认为牛黄为《本经》上品,性味苦、甘、凉,入心、肝经,有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之功,为开窍醒神,化痰解毒之要药,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的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如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均含有牛黄成分。牛黄为解毒要药,在临床上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及疔毒、瘰疬、癌肿等,主要代表方剂为牛黄解毒丸、六神丸、西黄丸、安宫牛黄丸等。

3 体外培育牛黄的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牛黄的研究认为,牛黄的主要成分为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无机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等成分。牛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2];在心血管方面主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保护心肌线粒体和防止心肌损伤的作用、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有对消化系统平滑肌解痉作用、保肝和利胆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有呼吸兴奋和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3];免疫系统方面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牛黄有很显著的抗炎作用;牛黄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牛黄还有抗肿瘤[4]和抗衰老等作用。体外培育牛黄是在研究天然牛黄形成的原理和基础上,模拟牛体内胆结石形成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的优质牛黄,经过药学研究和指纹图谱表明,其性状、结构、成分及其含量基本与天然牛黄相同且稳定性更高,经临床观察证实其疗效等同甚至优于天然牛黄,可等同于天然牛黄使用。

在临床中孙中林主任医师,主张“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运用中医望、闻、问、切手段收集辨证要素,并综合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治疗以中医辨证为主,用药精炼,不仅重视药物的配伍及归经,而且能够结合现代药理学的最新成果,疗效稳定、持久,其中以牛黄的运用最为突出。

4 医案举例

4.1 慢性胃炎伴肠化生 才某某,男,63岁,于2016年9月就诊。主诉:胃脘疼痛胀满间断发作5年,近1月余症状加重时与情绪不稳,工作劳累相关,常感胃脘及右肋胀痛,餐前饥饿时疼痛加剧,得食后稍减,但食后饱胀,时有嗳气,夜间烧心,大便时溏,黏腻不爽,日1~2次,胃纳欠佳,夜眠不安,体重略有下降。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黏膜中度慢性炎,伴中度肠化(大肠型),肠化上皮有增生。中医四诊见舌苔中黄略厚,质泛红,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度肠化),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心脾两虚、肝胃不和、瘀毒内停。治法:益气和血,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方药:生黄芪10 g,当归10 g,炒白术10 g,陈皮6 g,鸡内金10 g,焦麦芽10 g,蒲公英30 g,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15 g,柴胡6 g,香橼6 g,佛手10 g,冬瓜子30 g。中药10剂,1剂/天,水煎400 mL,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后精神状态好转,乏力口苦,胃脘胀满减轻,舌苔黄厚略减,但劳累后胃脘胀满时作。上方加砂仁6 g,再进10剂。

三诊:服药后上述诸证均明显减轻,乏力困倦已无。

四诊:服药已30剂,上述大部分症状明显改善,时有因饮食不节致胃中不适,烧灼感。患者自行胃镜复查。其结果:仍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轻度)。病理切片:慢性炎症(+)、肠化(-)、异型增生(-)。服药月余,患者诸症悉减,化验改善,患者继服中药调理一段时间。1年后随访患者诸症未犯。

按: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在产生胃癌之前需经过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早识别、早预防对降低胃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现代医学对于胃癌前病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患者过度饮酒,嗜食肥甘厚味,再加情绪因素失控、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泻,是本病的重要病因,祛除病因是本病的关键治疗之一,也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体现。

4.2 糖尿病性坏疽 沈某,女,82岁,2015年4月6日初诊。主诉:右下肢及足趾发黑疼痛半年,加重2个月。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右下肢红肿胀痛,白天尤重逐渐行动受限,疼痛肿胀加重,逐渐连及足趾,2个月来右足趾发黑疼痛加重,经外院多方会诊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日渐加重昼夜疼痛难忍,面色 白无华,心悸,精神疲惫,胃纳欠佳,口中秽臭,大便干燥,舌苔中黄质红,脉濡细。个人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患糖尿病44年伴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慢性肾功不全、消化性溃疡、高血脂、脂肪肝、贫血、泌尿系感染、低蛋白血症、心衰等20多种疾病。辅助检查:2010年7月CT查脑梗塞,彩超显示双侧颈动脉斑块,2011年4月摄片左侧股骨头坏死。化验:肌酐、尿酸、尿素氮均异常。中医诊断:消渴脱疽,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瘀毒内停。西医诊断:糖尿病性坏疽、糖尿病足、脑梗塞、高血压、慢性肾功不全等。治法:益气补肾,活血解毒。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枸杞子30 g,山萸肉10 g,川芎12 g,丹参30 g,桃仁30 g,红花10 g,桂枝10 g,蒲公英30 g,连翘30 g,酒大黄6 g,厚朴6 g,体外培育牛黄0.1 g,黄连6 g,陈皮6 g,炒白术10 g。10付。

2015年4 月16日复诊。昼夜疼痛减轻,右下肢肿胀、足趾发黑未见改善,口重秽臭减轻,大便已通,但时有不畅,精神状态向好,心悸好转。唯喉中有痰,右侧肢体活动不便。考虑患者中风后遗症致不遂,在上方基础上加强化痰开窍之剂(基于患中风日久,多脏腑虚损,其气渐衰,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致水湿停聚,痰浊内生)。上方加冬瓜子30 g,再进10付,以后连续服用上方加减80付后,患者整体状态回升,精神好转,面色转红润,心悸气短减轻明显,大便通畅,尤以右下肢及足趾颜色逐渐由紫黑色改变为暗红色,并可以下地扶杖走路,睡眠饮食已基本正常,右下肢及足趾部已无疼痛感。在此基础上,上方加减以调气血,益肝肾,健脾胃,排瘀毒为主,至今病情稳定,糖尿病足未再发展加重。

按:本患者年老体弱,患有多种慢性病和并发症,患者 (患20余种病)病种多、病程长、年龄大。患病期间病情多次反复,病情危重经救治有所好转和缓解。但留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下肢坏死,高度致残。从中西医来看均属疑难病,病程迁延,变化莫测,难以治愈。在病机上是本虚标实 (虚、痰、瘀、毒均有),在治疗上扶正气为先,祛邪通络为主。其中桂枝、大黄,寒温并用,桂枝外散风寒,内温经脉。大黄荡涤胃肠,通腑祛瘀。桂枝、大黄均能入血分,故二药同用,可攻逐瘀热。该患者平素嗜食肥甘之味较多。日久积聚成实。二药配伍以温为主,以下次之,大黄仅桂枝半量。川芎、丹参、桃仁:丹参苦泄血滞,为凉血活血祛瘀要品,川芎之功重在活血行气。桃仁是方中主药,长于破血行瘀,所以本方又寓意桃核证所见的瘀热互结,脱疽之证。连翘、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火毒疮疡要药。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尤以黄连,连翘善清心火、泻湿热,善散血中之气聚,为疮家圣药之称”。

孙老认为关键之药为体外培育牛黄(天然牛黄替代产品),被誉为“百草精华,中药精品”,解毒开窍,对脱疽有举足轻重之要,画龙点睛之妙。因为痰瘀毒贯穿本病始末,解毒开窍,活血化痰是治疗本病重要手段,而且牛黄可以抑制血栓形成和抗氧化作用。

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两虚、肝肾不足为本,湿热、瘀毒为标。虚、痰、瘀是导致本病的直接病因。气虚不统血,血滞脉道为瘀;肾元不足,脾虚生湿,聚而成痰。痰浊所过阻碍气血,而致瘀;痰瘀互结,筋脉四末失养,而出现四肢疼痛,昼轻夜重,瘀久成毒,腐蚀筋脉肌肉,则为脱疽(糖尿病性坏疽)。本病正气虚损,耗伤气血,痰瘀互结,久病入络。根据以上分析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兼解毒化瘀,利湿化痰,使正气恢复,邪气渐退,坏死麻木的肢体得以恢复,自主行走。

4.3 胃癌 梁某某,男,75岁,于2016年2月3日因进食哽咽1个月就诊。患者于同年1月出现进食困难,伴呕吐胃内容物及白色黏液痰涎,就诊于某三级医院,化验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6.23 ng/mL,血清CA19-9测定27.19 μ/mL,癌胚抗原11.10 ng/mL,肌酐117 μmol/L。PET-CT检查,食道下段喷门、胃底及胃小弯侧胃壁增厚及代谢活跃,符合恶性肿瘤表现。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伴高血压、反流性食管炎、肾功能不全。院方认为手术意义不大,患者拒绝手术,故来我院内科治疗。患者面色黧黑,神疲乏力,骨瘦如柴,进食梗阻呕吐,纳少腹胀,便溏而黏滞,舌苔淡黄而厚,舌质淡,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噎嗝,证属脾肾两虚,痰湿内停,瘀毒内结。治疗以健脾益肾,利湿化痰,解毒散结为法。处方:生黄芪30 g,当归10 g,桃仁10 g,炒白术10 g,焦山楂10 g,黄芩10 g,蒲公英30 g,连翘30 g,陈皮6 g,枸杞子30 g,冬瓜子30 g,清半夏9 g,酒大黄6 g,厚朴6 g,丹参10 g,体外培育牛黄0.1 g。10剂。

二诊:10天后,进食梗阻症状改善,可进半流食,呕吐、便溏减轻,原方继服10剂。三诊,神疲乏力减轻,呕吐未再发作,食欲增加,仍呕吐少量黏液,舌淡红,舌质淡润,脉沉细,原方去冬瓜子加炒谷芽30 g,10剂。四诊,服药60剂,在307医院腹部CT检查,腹腔淋巴结较前缩小,胃壁明显变薄,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服药至今,带癌生存良好,虽是胃癌晚期,生活质量较高,心态平和,病情稳定。

按:本病关键在于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气上逆,患者年高体弱,水湿内停,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运化无力,湿聚为痰,阻于中焦,胃气上逆,饮食难下,呕吐黏液,气机郁滞致瘀血内结,脾虚伤阳,日久伤肾。本病胃癌晚期,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既有痰瘀癥积邪实一面,又有气血大亏脾胃虚弱一面,本虚标实,治疗原则攻补兼施,重在益气养血,健脾调胃,佐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现患者服药1年余,生活质量较高,带癌生存,病情稳定。

5 结语

体外培育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热性病神昏、中风痰迷、痉厥抽搐、癫痫发狂、口舌生疮、臃肿疔疮等症。体外培育牛黄是国家一类新药,药学研究表明体外牛黄的性状、结构、成分及含量,药理及临床疗效与天然牛黄基本一致,无明显不良反应[5]。体外培育牛黄可作为天然牛黄的理想替代品。

(本文编辑:张文娟 本文校对:顾红岩 收稿日期:2018-05-08)

鹿角的品种

注意:目前国内人工饲养的鹿,多用于生产鹿茸,无鹿角商品,故商品鹿角来源于野生鹿,其次为鹿角脱盘。我国野生梅花鹿极少,故商品中所见鹿角基本多为马鹿的角。

鹿角,为常用中药。系鹿科动物马鹿和梅花鹿的雄鹿已长成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茎(在春季自然脱落的角,质量最优)。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目前商品中主要以马鹿角和鹿脱盘为主。

“马鹿角”,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已骨化的角。多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叉,全长50~120 cm,主枝弯曲,直径 3~6 cm,角柄长 2.5~3.5 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侧伸展,第一枝习称“眉叉”,与珍珠盘相距接近,与主干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眉叉处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三枝(叉)距第二叉较近。表面灰褐色至灰黄色,有光泽,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并有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角尖平滑。质硬,断面外圈骨质白色至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至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hon Temminch.已骨化的角。呈分枝状,通常3~4分叉,全长30~60 cm,直径 2.5~5 cm,主枝稍向后弯曲,侧枝多向两侧伸展,枝端渐细。角柄长2~3 cm,眉叉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叉与眉叉相距较远。主枝略方圆,末端常分成2叉或不分叉。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列成纵棱,习称“苦瓜棱”。顶部灰白色至灰黄色,有光泽。质硬,断面骨密质白色,习称“丝瓜瓤”中心部骨松质,灰色,并有细蜂窝状。

鹿角托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 cm,高1.5~4 cm,表面灰褐色至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底面平坦,蜂窝状,多呈黄白色至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处圈骨质,灰白色,中部类白色。无臭,味微咸。

——摘自祝之友教授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2)》,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牛黄鹿角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哪里来的鹿角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自娱自乐
培育牛黄替代人工牛黄之牛黄降压胶囊对SHR大鼠的降压作用
只是喝酒
HPLC法同时测定牛黄抱龙片中7种成分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