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目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正逐渐上升,由于感染病原菌的繁多复杂,呈现的临床症状也比较多样化,若是治疗的不够彻底或者是治疗手段不合理,就是增加耐药菌的株数[1]。而进行尿液细菌培养来确定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能够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低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科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2],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病患使用抗生素之后对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在我院接受泌尿系统感染治疗的病患6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年龄18~56岁,平均(37.1±18.2)岁,所有病患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不尽等症状。
①标本获取:嘱咐病患使用肥皂水对外阴部位进行清洗,然后再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继续清洗外阴部位[3],然后用医用棉签蘸取浸润碘伏消毒液对尿道口进行消毒,最后分别在抗生素使用之前以及抗生素使用之后的1d、3d、5d取病患的中段尿装于无菌试管内,并立刻送去检验并进行细菌培养[4]。
②细菌培养:采用加液器分别取病患尿液5μL,滴注在羊血琼脂、TM巧克力琼脂以及麦康凯琼脂的平板上,在表层干燥之后,将其放置在温箱中培养24~48h,设置温箱温度为37℃,并对各平板上的生长菌落数进行详细的记录[5]。第一次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病患,在服用抗生素1d时的尿液,除了进行平板接种之外,还要另外取1mL的尿液并加入2mL的基础肉汤置于试管内,并将其放在温度为37℃的温箱内增菌24h,再转接种于羊血琼脂平板,两次都培养出同一种细菌即为阳性[6]。
对抗生素使用前后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对比。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组60例病患中,有29例泌尿系统感染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8.3%;在使用抗生素1d后,有11例泌尿系统感染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8.3%,在使用抗生素3d之后,有6例泌尿系统感染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0.0%,在使用抗生素5d后,有3例泌尿系统感染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0%;对比抗生素使用前后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泌尿系统感染又被称为是尿路感染,其主要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并繁殖,并对病患的泌尿组织或者是黏膜进行侵犯从而引起的炎症,一般被分为上尿路感染以及下尿路感染[7],通常上尿路感染主要指的是肾盂肾炎,而下尿路感染包括了膀胱炎和尿道炎,多发于女性。不同尿路感染类型其表现出现来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8]。首先是膀胱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尿路感染,成年妇女的临床表现为尿痛、尿频、白细胞尿、尿急,偶尔还会伴随着血尿,甚至是肉眼可见的血尿,通常不会有显著的全身感染症状,不过少部分病患会出现低热、腰痛等其他症状,在7~10d内可自动痊愈[9];其次是急性肾盂肾炎,其泌尿系统的症状为尿痛、尿频以及尿急等,全身感染症状为发热、恶心、食欲不振、寒战以及呕吐等,常常还会伴随着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10];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会将耐药菌株的数量进行增加,导致抗生素的使用失去效果[11]。
最近几年以来,临床上在不断探究细菌的耐药机制,从而发现在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治中尿液细菌培养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将致病的病原体进行明确,还能对分离出来的感染菌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从而防止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保证病患的治疗更为彻底,但是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一直困扰着临床检验工作者,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分析了泌尿系统感染病患使用抗生素之后对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尿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29例(48.3%);在使用抗生素1d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1例(18.3%);抗生素使用3d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例(10.0%);抗生素使用5d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例(5.0%),对比抗生素使用前后病患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
综上所述,尿系统感染病患使用抗生素之后对尿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抗生素使用之后,尿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会随着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