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彭 ,周一飞 ,顾伟驷 ,李久胜 ,史旦旦
(1.浙江工业大学 机器人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 技术师范系,浙江 杭州310023)
浙江工业大学为了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1],将提高学生和社会满意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全面落实“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各种办学优势转化、汇聚为人才培养优势[2],建立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快推进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3],在传承六十余年人才培养优良传统基础上,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标准、标杆、机制、保障”,建立体现研究型大学特征的一流本科生教育体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特色[4],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以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为突破,深化前期大类宽口径培养与后期个性化、专业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建立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本科分类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重点推进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电师),所在学院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于1985年7月,是我国第一所在普通工科院校中创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院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形成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单位。学院中长期发展的愿景:以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坚持错位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电师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6名,权威领衔教授1名,高级职称12人,博士9名;在研项目50多项,近三年科研到账达630多万;获教育部、浙江省财政多次专项经费资助,建有电子、电机、单片机、机器人等多个先进实验室,资产达1200多万;校级科研平台“机器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金点团队”,吸纳对电子电路、单片机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入队的80%成员可以获得运河杯、挑战杯项目的立项;鼓励学生进行电子电路、电气运行、光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应用等方面技能竞赛,为毕业生免试录用创造条件;联合了20家企业、15家中职学校、8家中高级中学,形成了集培养、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培养联盟。本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计划建设试点专业;在校期间学习课程为40门左右,涉及到电子电路、集成电路、电机与拖动、电气智能控制、工业供配电、工业机器人及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点;分为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机器人教育三个分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范)专业导论课,既是“教育学+电气工程”交叉学科知识和学科导论的引导类课程,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范)专业的通识课程。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下,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体现“电师”专业的30多年办学优势,彰显“教育+技术”融合发展的特色,凸显职教师资培养影响力、社会地位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反映职教同行和学术界的共识度,实行了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授课模式:线上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并适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包括职教同行教师、教学管理研究人员、高考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其他对电师及职教师资培养专业感兴趣的人士;线下采取技术入门体验、技能操作感知、师生座谈、校外教育见习形式完成。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电师专业形成较系统的认识,为其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引、支持和帮助。
电师导论课程建设需要反映专业30多年的办学基础、专业发展状况、实验室建设成效、在职业教育学科专业领域的优势、职教人才培养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电师导论课程需阐述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结合职校需求及技能竞技的特色培养途径,介绍主要电气与教育融合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和四年的学习要求,专业学习分三个主要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与课程模块及行业、就业信息等结合,课程章节可根据需要自行编排设计。内容的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角色“某某·我的大学”为专题,树立两条主线:一是学科知识体系脉络、专业信息和行业就业信息等内容和学科知识模块有机结合,三大方向安排专门的课程模块进行介绍,内容丰富生动,并具有科学严谨性、逻辑条理性和客观真实性;二是以学生入校门开始,对学校、学院、专业进行认知与熟悉,结合自己的喜好及自身优势,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并从如何成为一名职校教师及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进行全面的阐述,学好基本知识的同时增加业务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职校教师。
电师专业课程按讲数设计,线上包含8讲内容,每一讲视频剪辑后的时间长度控制在25分钟左右,同时添加了中英文字幕。课程材料除视频外应包括课程大纲、课件PPT、作业与讨论题、课外阅读材料等,用于网络平台发布使用。线下部分采取实训操作体验、技能入门感知、课堂研讨及职校实习的形式。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线上考核、观感论文、调研报告等方式,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课程视频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交叉专家访谈、实验演示、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
以“专业(学位点)建在优势学科(群)上”为基本原则,把学科基础、学科水平作为学位点和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依据,建立以学科水平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依据的专业(学位点)设置、改造、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介绍及讲述卅载电师发展史及专业优势、教师团队组成及建设、实验实训室情况、产学研研究平台、培养主要方向及培养策略。通过本部分学习,让学生及家长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如何做好四年的学习计划和人生职业规划[5]。
按照学校扩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范围,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思路,本节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各类课程介绍、专业培养特色[6]等方面,介绍“电师”专业一体化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X+Y”课程设计、辅修专业模块化、跨学科辅修课程等复合型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明白“电师”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内容及安排的先后顺利、课程的内部关联以及目的意义。
内容包括电子电路基础性知识体系、电子电路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体系关联、针对性实验及实训的方法及手段、基础电路设计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拓展及技能提升途径、就业去向及大学成长之路;简单电路焊接、功能显示、效果评价。通过本节的讲述,让对电子电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自动明白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达到什么学习效果等。
嵌入式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对应课程模块设置及与电师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针对性实训及效果呈现、未来就业前景及技术掌握和技能提升策略、就业途径及在校大学四年学习规划;简单单片机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结果考核。为此,想在嵌入式方向一展身手的学生,在该部分可以获得自己的方法、途径及获取通往成功的捷径。
本章从产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导向、智能控制基础知识、典型应用、核心课程、工程案例解析,告诉了学生控制技术的方法及真谛,选择该方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就业定位及学习规划;还在迷茫吗?来体验一下“电机转”的实训乐趣吧。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未来,智能技术必然渗透到生活及学习的每一个角落。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智能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中从机器人的概念、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智能与社会(生产、学习、生活)、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关键技术获取手段、对应课程模块设计及特色培养进行阐述,中间给出了机器人技能赛事与方向培养的契合策略;课程中也安排了体验课程,如安装、调试“智能小车机器人”系统,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体验机器人与控制的乐趣。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电师”培养的核心定位是职教师资,两者一脉相承。在本节中可以清楚了解以下信息:卓越中职教师、卓越工程师、职校教师成长规划、“双师型”教师、教师标准界定、教师能力要求等。想做一名职校教师,欲成为一名核心骨干教师,立志成为浙派名师、名校长,那么来吧,千里之行始于“电师”。
“电师”人才培养一直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引,始终紧跟国家政策,故本节从国家职业教育导向解读、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解析、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发展优势分析、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职教特色”、电工电子技能大赛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关联、浙江省师范生教学大赛与就业关系、“电师”赛事与日常培养、浙江省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竞赛与教师发展路径、浙江省入职培训、工作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名校长培养工程等方面进行概述,为培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以“面向需求、优化结构、突出优势,打造特色”为指导思想,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学位点、专业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与评估,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学位点)发展,促进科教融合、寓教于研,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为此,本节以走访学校介绍、观摩专业、专业教师谈心得、专业负责人谈规划、校长谈教师入职政策及招聘流程及关键问题等为主题展开讲述及座谈。
为保证课程的展示和传输效果,本导论课程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7],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为基础,按要求进行建设,保证视频拍摄和制作质量。电师导论课程所在教研组要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兼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审查小组,针对课程内容和制作,从导向性、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教师风采、制作技术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认真审查[8]。导论中重点提及到,本专业为了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特别明确四年所学的每门课程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要求,并建立课程教学大纲定期修订和专家评审制度,制订了“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
在授课方面,课程小组重点考虑,以学生学习产出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入开展科教融合、学思结合、寓教于研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小班化、分层分类教学比例,重点推进核心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努力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9]。教学模式方面,有计划推进“互联网+教学”,特别是智能控制及机器人方向,重点打造一批在线开放课程(SPOCs和MOOCs);加快本专业数字化课程建设,实现核心课程资源分批校内上网;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扩大翻转式课堂、混合式教学试点规模,适时推出MOOCs学分认定办法。
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倡导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能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10]。强调选择有时代新意、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遵循职教师资本科特色培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效果突出[11]。为了吸引学生,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和完成相关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当然,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实际设定教学目标、创设学习的情境[12],完成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达到“电师”实际教学效果突出,学生满意度高。
“电师”专业导论课提及,按照“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工作思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师”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13]。不管是教师岗还是科研岗,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事务联动机制,形成一二三课堂有机衔接、校内与校外互动的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建设及科学交叉与融合,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等三支队伍的合作,促进“电师”专业教育与“立志成才”理想抱负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素质培养计划,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构建学生思想引领和素质拓展体系;完善学生发展的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体系,实施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工程。
“电师”专业从招生源头上进行设计,健全社会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系[14],通过专业宣传片及网络微信号、公众号及APP形式扩大招生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注资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市场需求双向信息反馈机制;构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改进和培养过程强化的机制,并设置专人进行负责。建立以招生质量、就业质量和教学质量为基础的本科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有机联动,进行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尤其是2017年以后,积极应对本科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按类招生下的专业建设定位。在学院制框架下,积极参与优化大类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引导和兴趣激发,完善专业分流机制,积极建议建立健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专业分流的教学与管理体系。
新时期,以专业认证评估为抓手,全面树立“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和质量观,建立校内专业认证评估制度,积极参加国家、国际专业认证评估的支持力度,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常态化,促进“电师”专业内涵不断提升。专业评估中心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专业培养标准,引入培养方案校外专家评审制度,完善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导向的校内外教学和管理机制。
“电师”专业导论课设计与制作有两个时间节点,一是为了让学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更加全面、精准地了解电师,在2017年高考结束后一周内将5分钟和15分钟的专业宣传片上传至网络平台,供招生宣传的公众号、微信和APP推送使用;二是在新生入校15天前,八讲导论课视频全部上线,已经被师范生大类录取的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系统,进行网上选课及修课程。完成在线考核,考核方式:线上40分(每一讲十个问题,共80个问题,线上作答,答对一道得0.5分,共计40分);线下60分(走近电师座谈会心得报告计10分;电子电路、嵌入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实操各10分,共计40分;走进职校每个学校见习报告5分,走访两个学校,共计10分。)。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宣传片视频、线上+线下各八讲的16学时的“电师”专业导论课已经保质保量完成。在只有学生才能访问的限制下,十几天的时间,同类专业导论课的点击量中名列前茅(已经破万),效果良好。
[1]新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1.
[2]赵婀娜.水木清华 人文日新[N].人民日报,2011-04-22(001).
[3]曹石珠,黄乃祝.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取向——以湘南学院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4,35(3):94-97.
[4]龚利华,赵建新.船舶行业特色高校“腐蚀与防护”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67-68.
[5]孙加兴,周素萍.高校学生工作应以人为本之我见[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221-222.
[6]张伟健.体育教育“四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2):108-111,120.
[7]王朋娇,田金玲,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86-92.
[8]姚建青.精品视频公开课评价指标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9]俞校明.高职课程建设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构建——以会计专业为例[J].财会月刊,2015(6):122-125.
[10]赵影.浅谈信息化大赛对教师成长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183.
[11]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 [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0(2):66-70.
[12]周明亚.试论建构主义课堂的创设与建构主义教师的教学行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3-96.
[13]蔡杰,韦维.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8):36-37.
[14]王关义.对行业特色类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23(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