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昆山 215345)
糖尿病性白内障与糖尿病患者相比,其出现白内障的几率较大,并常伴随视网膜病变症状。本研究就对羟苯磺酸钙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该症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018年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开展研究,并分成两组,即普通组与研究组,各59例,其中普通组的男患者有38例女患者有21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48.6±6.3)岁。研究组的男患者有37例,女患者有22例,年龄34岁-70岁,平均(49.0±7.1)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普通组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二甲双胍(郑州泰丰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采用口服形式,前者50 mg/次,3次/d;后者为0.5 g/次,2次/d。而研究组的阿卡波糖、二甲双胍使用方法和普通组的一样,同时接受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0.5 g/次,3次/d。两组均接受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患者的血糖情况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9.11±1.20)mmol/L、(6.38±0.46)mmol/L,治疗后的为(8.97±1.01)mmol/L、(6.35±0.58)mmol/L,而普通组的治疗前的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97±1.12)mmol/L、(6.41±0.61)mmol/L,治疗后为(8.89±1.13)mmol/L、(6.38±0.70)mmol/L。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血糖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505, 0.347, 0.734, 0.451,t=1.347, 1.221, 0.834, 0.991)。
研究组治疗前hs-CRP(mg/L)、IL-6(ng/L)、TNF-α(ng/mL)水平为(13.72±3.25)、(135.20±35.91)、(1.21±0.23),治疗后依次为(6.20±1.11)、(93.69±23.27)、(0.81±0.11),普通组治疗前的hs-CRP(mg/L)、IL-6(ng/L)、TNF-α(ng/mL)水平为(13.59±3.20)、(134.35±35.69)、(1.20±0.29),治疗后为(13.19±3.01)、(136.35±34.51)、(1.22±0.27),治疗后(t=5.684,7.882, 9.674;P=0.035, 0.012, 0.008)。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后导致血糖升高,晶状体葡萄糖水平也随之升高,系列转换后出现晶状体内山梨醇堆积,进而使患者出现晶状体肿胀以及浑浊等情况[1]。其为眼部的一种并发症,有着较高恶化风险,因此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需要及时接受作用效果显著的治疗,减缓疾病会患者的影响。
对于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治疗有手术治疗,但该方式容易加快患者视网膜病变速度,因此探究早期防治方法,对患者使用羟苯磺酸钙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降低患者相关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效果。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血液稠度,预防血小板凝集,并具有抗炎作用,为血管保护剂[2]。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同为降糖药,可减缓患者饭后对糖类的吸收速度[3]。因此羟苯磺酸钙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2,3]。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使用羟苯磺酸钙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后,其血糖无明显波动,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则显著降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