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艺,王莹,赵新华,何虹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2)
本研究中,以对脑钠肽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危险分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且获得临床确诊接受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选择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住院非心力衰竭患者86例作为对照组。心力衰竭组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42岁-78岁,平均(62.4±11.6)岁,心功能分级为II级者23例、III级者38例、IV级者25例;对照组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40岁-79岁,平均(61.1±12.3)岁。心力衰竭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对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进行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参考范围:0 μmol/L-15 μmol/L,脑钠肽参考范围:<125 ng/L。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 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8.82±5.48)μmol/L、脑钠肽水平为(5,271.13±1,124.43)ng/L;对照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9.34±2.39)μmol/L、脑钠肽水平为(20.11±6.78)ng/L。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 心力衰竭不同心功能分级者检测结果比较 心力衰竭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为II级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分别为(15.88±4.13)μmol/L、(215.56±13.29)ng/L;III级者分别为(19.02±5.47)μmol/L、(1,243.22±787.33)ng/L;IV级者分别为(23.27±7.01)umol/L、(8,055.18±1,198.45)ng/L。随着心功能分级水平的升高,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逐渐升高(P<0.05)。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基础病因多为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长期容量和(或)压力负荷过重造成的一种心肌功能失代偿[1]。高血压、冠心病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现阶段关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多是与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等因素有关[2]。曾有文献报道,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性[3]。同型半胱氨酸为蛋氨酸代谢中间产物,若出现代谢紊乱,会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发现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力衰竭组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逐渐升高。由此证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力衰竭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与心功能分级存在正相关,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