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运用乌头汤经验探索

2018-02-09 03:31:52钱兆丰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川乌乌头营卫

钱兆丰王 付

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由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乌头5味药组成,主要针对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肿大为主证的病症。导师王付教授是研究经方临床应用的领军人物,善于运用经方辨治多种疑难杂病并取得理想疗效,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理论研究,认为乌头汤是辨治气虚寒湿骨节痹证的代表方,并依此方临床扩大应用至辨治强直性脊柱炎、心肌炎、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神经元病等病患无数,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导师王付教授出诊两年余,通过总结大量病例,聆听导师点拨,略有所得,现将导师应用乌头汤辨治此类病症经验与同道探讨。

1 方药解读

乌头汤由麻黄三两,芍药三两,黄芪三两,炙甘草三两,乌头五枚组成。临床一般以麻黄9 g,芍药9 g,黄芪9 g,炙甘草9 g,制川乌9 g为1剂用量。学用乌头汤辨治临床常见疾病,需要辨清方中诸味药物功效及特点,权衡方药配伍及用量比例,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乌头汤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1.1剖析方药配伍 乌头汤所对应的气虚寒湿骨节痹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气虚不得固摄,寒湿肆虐经脉,经脉阻滞不通。所以治疗气虚寒湿骨节痹证,其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1.1.1针对证机选用温阳散寒蠲痹药 寒袭营卫,可导致筋脉拘急,证见关节疼痛、难以屈伸,治当温阳散寒蠲痹,使寒邪得温则去,营卫调和,筋脉关节得利,如方中乌头。《神农本草经》载乌头“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本草正义》云:“乌头主治,温经散寒……且专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长沙药解》云:“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可见其性辛温,通络力强,善治寒湿痹症,兼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方中配伍以奏除寒湿痹、止关节痛、通畅气机、通达血脉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抗炎、镇痛、强心、升压、抗癌的作用。

1.1.2合理配伍益气药 病人素有气虚,因此才会导致寒邪侵袭肌肤营卫关节,从而形成寒湿痹症。常见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因此在针对主要病症时,必须合理配伍益气药,使邪去又益正,如方中黄芪、甘草。《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主痈疽疮疡、大风,并能补虚生肌、补气通络。方中用黄芪益气固表,补益营卫,与乌头相用,益气以驱逐风寒湿。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含有黄芪甲苷、黄芪苷等多种成分,可以改善机体造血功能,具有促进核酸代谢、改善心肾功能、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名医别录》记载其“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甘草善于纠正诸药偏性,可以缓解药物的骏猛之性,能缓急止痛,补脾益气。方中用甘草益气补中,与黄芪相用,使益气固表和营卫之功倍增,可振奋营卫极力抗邪,并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盐,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解毒、抗菌、抗原虫、止痛、降胆固醇、退热的作用。

1.1.3妥善配伍通络药 寒主收引凝滞,寒邪侵袭易引起经气经络拘急不通,因此治疗时要配伍宣达腠里,通达经气经络药,才能更有效地使寒气得去,经气经络调和,如方中麻黄。麻黄,归肺、膀胱经,性温,其味以辛为主,以苦为辅。《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药性论》云:“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名医别录》记载其“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可见其有止痛、发散、通经络、祛痹等功效,药性辛以宣散,苦以降泄,辛苦温协同,使筋脉中所瘀滞的邪气得以宣散[2]。方中用麻黄宣发营卫,通畅气机,驱逐风寒,通达关节,攻逐寒湿,解利机关。

1.1.4适当配伍柔筋益血药 治疗寒湿痹症,散寒蠲痹以治其风寒湿,柔筋益血以治其筋脉拘急。又因散寒与通络药多温燥,而温燥易伤津耗血,故其治宜配伍养血药,以柔筋和脉,标本兼治,如方中芍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可知芍药能行能敛,并有止痛、除痹、活血等功效。方中用芍药养血补血,使血能生气,并活血益营,缓急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其主要成分芍药苷有抗病毒、抗炎止痛、消除炎性反应、解痉止厥、镇静安神的作用。

1.2小结 治疗寒湿历节,须用制川乌、麻黄祛寒湿之邪,又因病在筋脉骨节,并非皮毛之邪可汗而散,故又用黄芪、芍药行表里气血,引麻黄、制川乌达而治之。乌头汤配伍诸味药物皆具有通经络的作用,其中麻黄、芍药、制川乌、甘草兼有止痛的功效,麻黄、黄芪、制川乌兼有散寒祛湿的功效,芍药、黄芪、甘草兼有补益气血的功效。可见诸药合用以通络散寒止痛、补气祛湿除痹,共奏散风寒、补气血、止痹痛之效。

2 经典导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9):“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气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2.1解读原文要旨 解读仲景原文,可知历节病乃肝肾不足,筋骨痿软,为风湿所乘,使病邪积聚在筋骨关节之处所起。过食五味,饮食不节,必伤形体。条文中“味酸则伤筋……咸则伤骨”提示进食过酸过咸食物是“筋伤则缓、骨伤则痿”的成因,由此可知饮食不当与历节证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临床辨治该类疾病需要顾护脾胃之气,并嘱病人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营气不通,卫气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提示了历节证的病理病证及其演变特点,营卫之气被寒邪所遏,无法通达濡养肢体,以致“营卫俱微”;“营者,水谷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水谷化生营卫之气,营卫之气充盈于三焦,今营卫俱弱,使三焦失营卫所养,故三焦无所御,致使风寒邪气侵犯人体,进而造成“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的病症表现。又提到黄汗症有类似历节证的表现,区别在于历节病主要在四肢关节,而黄汗病主要在肌肤腠理,临床要注意辨别。“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寒湿阻遏肌肉关节,经脉气血壅滞不通,肌肉关节以屈伸不利、疼痛、肿胀为主,论述了历节病的主要症状即“不可屈伸,疼痛”,并指出乌头汤为治疗该类病症的基本代表方。

2.2思辨方证应用 导师王付教授认为,“病历节”的辨治要点有三方面:(1) 张仲景以“病历节”之“历”突出病证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比较难治,经久不愈;(2)张仲景以“病历节”之“节”指出骨节是病变的主要分布区域;(3)辨治“病历节”,需要坚持治疗,切不可半途而废[3]。历节病变原因很多,以寒邪所伤为多见。寒邪侵袭筋脉关节,凝结经气,阻塞脉络,不通则痛,而临床所见诸关节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临床表现多以疼痛为主,往往在受寒后会加重。阴寒凝聚,阻遏阳气,阳不化津以致阴寒凝结为瘀,病患常有痛如针刺、酸沉困重之感。由于病痛日久,化虚化瘀,瘀而化热,也可进一步演变为阴寒挟热证[4]。同时由于乌头汤本身大辛大热,药效较为骏猛,治疗需以温通为主,兼以适当配伍滋润、清热、化瘀药,方能确切针对病变证机。

导师王付教授认为,依据乌头汤的针对病机和配伍特点,其不仅可以主治历节病,临床还可以其主治证“气虚寒湿骨节痹证”为临床扩大应用,凡强直性脊柱炎、心肌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有局部疼痛难以屈伸并有遇寒或湿加重、困倦乏力、少气嗜卧、舌淡苔薄、脉沉或涩等寒、湿、虚、瘀证机的存在,都可以依此方加减运用,以达到辨治疑难杂病的目的。

3 医案举隅

案1三叉神经痛:张某,男,50岁。于2016年4月初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疼已有两年之久,近因服卡马西平效果不佳前来诊治。自述发作时患处火烧、针刺感,疼痛难忍,夜里加重,平素易上火,脾气较急,唾液多,睡眠质量差。刻诊:右侧面部活动时常诱发阵痛,每日10余次,每次持续1 min左右,并有日渐频繁趋势,口淡不渴,二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辨为少阳经脉不利,寒湿夹郁热证。治当通利少阳经脉,温阳散寒除湿。给予小柴胡汤合乌头汤加味,药用:柴胡24 g,黄芩12 g,生半夏12 g,红参10 g,制川乌10 g,麻黄10 g,黄芪10 g,生白芍24 g,生甘草10 g,龙骨30 g,牡蛎30 g,生姜10 g,大枣10 g。6剂,第1次煎煮50 min,第2次煎煮30 min,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疼痛较前减轻,唾液量较前减少,其余诸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继以前方6剂。

三诊:疼痛明显减轻,频率亦较前减少。

四诊:疼痛仅偶尔发作,近日未再上火,睡眠可,唾液量基本正常。之后又以前方治疗2月余,诸症消失。

按: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占比较多,虽具有临床症状,但通过检查不能发现有关的器质性病变。根据舌淡、唾液多、口不渴辨为寒湿,根据疼痛发作部位辨病位在少阳经,根据入夜加重辨为寒,又因平素易上火、脾气急辨为少阳经脉气郁化热,根据脉涩辨为经脉不利,因此选用小柴胡汤合乌头汤加味。方中柴胡、黄芩通利少阳经络,并引诸药至病位;麻黄、制川乌、生姜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白芍、大枣补血活血,行气缓急止痛;并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以助睡眠;甘草、黄芪、红参补气益气,驱使诸药发挥作用,方药相互为用,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案2心脏病:许某,男,52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近日经西医检查:主动脉瓣二叶瓣钙化并重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右室增大,主动脉瘤样扩张。近因自觉症状加重,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刻诊:病患因家庭琐事经常生闷气,恶寒,胸闷胸疼,气短,乏力,夜里加重,肩膀疼痛,头晕,便溏,经常咳嗽,痰多质地清稀,舌质暗淡有瘀点、苔白滑,脉涩。辨为寒凝气郁痰阻证、治当通阳散寒,化痰理气。方以乌头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药用:制川乌10 g,麻黄10 g,白芍24 g,黄芪10 g,炙甘草10 g,枳实10 g,薤白24 g,桂枝10 g,厚朴12 g,炒白术10 g,五灵脂10 g,丹参10 g,生姜10 g,大枣10 g。6剂,第1次煎煮50 min,第2次煎煮30 min,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胸闷气短减轻,怕冷较前缓解,以前方6剂。

三诊:头晕、咳嗽基本消失,痰涎减少,胸部、肩部疼痛减轻,大便较前成形,以前方6剂。

四诊:诸证基本消失,嘱其平素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注意起居饮食,继服上方半年余,随访基本正常。

按:根据恶寒、痰多清稀、苔白、舌淡、诸症夜甚辨为寒,根据头晕、气短、乏力辨为气虚,根据肩膀疼痛、舌暗有瘀点、脉涩辨为经络气血不利,根据经常生闷气辨为气郁,根据痰多、苔滑、便溏辨为痰湿,因此选用乌头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方中制川乌、麻黄、桂枝通行经络,并助阳气通达以治寒湿;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以治气虚,并助阳气通行;薤白、厚朴宽胸理气,散胸中郁滞之气机;加五灵脂、丹参活血止痛;加炒白术以健脾益气,散寒除湿兼厚肠胃;加生姜、大枣以顾护胃气,防止长期服药损伤脾胃。诸药配伍以奏其效。

案3类风湿关节炎:郭某,女,70岁。素有类风湿关节炎。经西医检查:血沉32 mm/h,类风湿因子155.7 IU/mL,C-反应蛋白16.2 mg/L,经服多种西药效果不佳,经病友推荐前来诊治。刻诊:面色无华,唇无血色,手指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活动后缓解,遇冷加重。心慌心悸,背部僵硬疼痛,腿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辨为气血虚寒骨节痹证,治当补益气血、散寒除痹,方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用:桂枝10 g,白芍10 g,当归10 g,细辛10 g,通草6 g,生甘草18 g,麻黄12g,黄芪10g,制川乌10g,红参6 g,五灵脂10 g,生附片1.5 g。6剂,第1次煎煮50 min,第2次煎煮30 min,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腿乏力好转,心慌减轻,查C-反应蛋白5.5 mg/L,血沉26 mm/h,与上方6剂。

三诊:背部僵硬疼痛减轻,与上方6剂。

四诊:诸证进一步减轻,手指疼痛较前缓解,与上方6剂。

五诊:手指疼痛较前缓解,日常活动较前灵便,经检查类风湿因子62 IU/mL,C-反应蛋白3.5 mg/L,血沉16 mm/h,以上方打粉冲服,每日3次,每次5 g,以长期治疗,并嘱病人疼痛改善时坚持患处功能锻炼。

按: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手、足、腕、踝关节易发,导致关节畸形。该病病程漫长,难以治愈,晚期可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根据病人疼痛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辨为寒;根据关节变形、疼痛、屈伸不利辨为历节;根据心慌,腿乏力辨为气虚;根据活动后减轻、背部僵硬辨为经脉不利并有瘀血;根据心慌心悸、面色无华、唇无血色辨为血虚,因此选用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方中桂枝、细辛、制川乌、麻黄、通草、生附片温通经络,散寒除痹;白芍、当归补血活血,助机体抵抗寒邪;黄芪、红参补气,助诸辛温药物散寒通络,并使气能化血;五灵脂加强活血止痛作用;炙甘草顾护中州,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奏其效。参考文献

[1]王付.经方学用解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24-426.

[2]关庆亚,张杭洲,王付.王付应用麻黄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11):1896-1898.

[3]王付.伤寒杂病论释疑解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71-473.

[4]王付.乌头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辨治关节疼痛[J].中医杂志,2016,57(6):524-526.

猜你喜欢
川乌乌头营卫
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宁海“川乌”待君来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36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3:56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19:50
川乌覆膜打孔播种轻简栽培新技术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 06: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