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2018-02-09 01:41:03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4期
关键词:棉铃顶叶卷叶螟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等

摘要:目的:棉花抗虫性对于控制绿盲蝽为害、提高棉花产量至关重要。系统研究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发掘抗盲蝽棉花种质资源。方法: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棉花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其对绿盲蝽综合抗性指数的相关关系。首先,评价20个供试棉花品种(系)田间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随后,分别在苗期、蕾期和铃期取各棉花品种(系)顶叶、棉蕾、棉铃等样品,冷冻干燥并研磨成粉。采用香草醛法测定供试样品中的缩合单宁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棉花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其对绿盲蝽综合抗性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棉花品种(系)不同生长期顶叶、棉蕾和棉铃中缩合单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棉花的不断生长,棉花品种(系)顶叶中缩合单宁含量明显增加。另外,棉蕾和棉铃中的缩合单宁含量高于顶叶,棉铃中缩合单宁含量也普遍高于蕾。不同棉花品种(系)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中芸香苷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顶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蕾期顶叶、棉蕾和铃期顶叶、棉铃中儿茶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棉花品种(系)蕾期顶叶和铃期顶叶中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棉蕾和棉铃中差异不显著。不同棉花品种(系)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中异槲皮苷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棉花品种(系)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差异很大,所有供试棉花品种(系)苗期顶叶中均未检出棉酚,蕾期顶叶、棉蕾及铃期顶叶、棉铃中棉酚含量很少或未检出。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呈现上升的趋势,棉酚等其它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表现增加的趋势。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y=0.3505x+1.8326,R2=0.2953,P=0.0133;y=0.1159x+1.5525,R2=0.2294,P=0.0326;y=0.2711x+1.5164,R2=0.2836,P=0.0156),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y=0.4766x+2.8004,R2=0.2026,P=0.0464;y=1.2325x+2.7248,R2=0.2269,P=0.0337),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著负相关性(y=3.8231-27.982x,R2=0.4408,P=0.0014;y=4.9049-1.8452x,R2=0.5840,P=0.0001)。结论: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为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为害。

来源出版物: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3): 202-208

入选年份:2016

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

张娟,梁广文,曾玲

摘要: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害虫生态控制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概念的提出,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及其天敌的栖息、繁衍和发生消长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我国华南地区,水稻与蔬菜插花种植较为常见,但这种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内害虫及天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却知之甚少。本文以华南地区较为常见的水稻单一种植、田间定期清除杂草和施用化学农药的稻田(常规稻田)与水稻-西洋菜插花种植、田间保留杂草和不施用化学农药的稻田(生态调控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稻田内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及消长规律。方法:通过系统调查法和扫网法调查常规稻区和生态调控稻区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数量。系统调查法即每块稻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次选取5点,每点调查稻丛20丛,共调查100丛,然后对稻丛采用目测结合剥查的方法进行调查。扫网法即使用直径为0.5 m的捕虫网每隔10 m扫 10网,左右扫动为 1网,收集所得标本带回实验室镜检分类鉴定。此外,每隔14 d采集1次生境内带虫和卵的植物组织,置于密闭纸箱内,收集寄生蜂制成标本,镜检确定其种类。结果:常规管理和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早稻和晚稻上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5月16日—5月30日,以及8月8日—10月8日。其中,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最大高峰期虫量为855.98头/百丛和374.09头/百丛,仅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 0.51倍和0.63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植被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数量几乎为0,而常规管理区最大高峰期虫量分别达到23.61头/10网和82.03头/10网。生态调控措施还可以显著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其中稻田内天敌种类和数量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 3.2倍和3.72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杂草上天敌最大高峰期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5倍以上;共有优势种天敌包括稻红瓢虫Mieraspis discolor、食虫沟瘤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和拟水狼蛛Pirata japonicus;另外,稻田内天敌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吻合度远高于常规管理区。结论:常规种植稻田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数量较高,而捕食性天敌种类及数量则较少;采用西洋菜插花种植、不施用化学农药和保留杂草等措施的生态调控区,天敌控害效果显著,并且在该措施下稻田内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具有明显的追随效应。由此推断,稻田周围生境类型丰富,可以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其中,稻周植被可能对稻田内天敌的迁入和迁出起到了桥梁作用,并且是其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可对天敌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积极推行生态调控措施,以充分发挥稻田及周边非稻田生境保益控害功能。

来源出版物: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1): 1-8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棉铃顶叶卷叶螟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长江蔬菜(2022年11期)2022-07-29 02:15:42
不同棉花品种棉铃壳含Fe、Zn 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棉铃疫病人工接种方法优化及应用
棉花学报(2021年1期)2021-02-05 09:37:16
棉铃成熟度对抗虫棉纤维品质与铃重及衣分的影响
中国棉花(2019年3期)2019-03-27 06:56:14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浅谈玉米制种田的母本带苞去雄技术
新农村(2014年12期)2015-04-08 0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