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02-09 01:23魏国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妇女马克思主义理论

魏国英

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但人类“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69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土壤中生长,其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察和指导中国妇女问题形成的许多论断,经受住了中国乃至世界劳动妇女解放斗争的检验。中国妇女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内在渊源和现实互动,决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只能是在依据新时代中国国情与妇女发展现实状况,承继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不断前行。这是当代中华民族振兴的实际需要,是广大妇女发展的合理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价值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见诸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同时代和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蔡特金、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中,这个理论被简称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的。19世纪初叶的欧洲,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斗争日趋激烈。从19世纪30年代起,爆发了诸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大规模的无产阶级起义运动。由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这些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无产阶级迫切要求组织起来并产生一种先进的理论,来说明并指导他们的斗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以及发展趋势,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生存状况也因此进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他们发现,“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样一来,这种代替劳动和工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转化为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2]219被廉价雇佣的女工,受到更为残酷的欺压,生活境遇更加悲惨。马克思、恩格斯从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入手,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阐释妇女解放的道路。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探讨妇女问题的初衷,就是要为广大劳动妇女指明翻身解放的方向和道路,引导底层劳苦妇女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起,通过革命斗争,获得平等和自由。鲜明的无产阶级与劳苦大众的情怀,矢志不渝为劳动妇女解放而求索奋斗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的坚定立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众多著作以及几十篇论文和书信中。这些观点主要包括:妇女受压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私有制的建立;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两性的不平等,结束妇女受奴役的状态;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及全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的前途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新制度,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新社会;妇女与男子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广大劳动妇女是争取妇女自身解放及人类解放的伟大力量,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任务仍然艰巨,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妇女解放创造条件。[3]21-28这些论断,被马克思、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指导社会主义妇女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4]对于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众多著述中做过系统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包括: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是运动和发展的;其运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实质是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辩证思维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反映,主观思维规律服从于客观世界规律,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5]因此,“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6]654也就是说,要认识和解决任何时代的妇女问题,都必须把它放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历史范畴中去,从生产方式的变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中,从男女两性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发现和揭示女性的特质特征和解放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方法。

二、承继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迅速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考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问题,揭示了在当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国情下,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是束缚妇女的四条绳索。而这其中,“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阶级的政权若被打倒,其他的权力“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7]31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后,党和国家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破除了性别不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推进了妇女的继续解放和发展。实践证明,占据着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中国妇女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也是中国妇女运动不断前行的强大思想武器。

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在妇女解放和发展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基本形成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国家建设,自身发展程度得到提高,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妇女发展仍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权力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和规则不平等,妇女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状况不平衡,落后、腐朽的性别文化积淀成为阻碍男女平等的深层次因素,一些压迫、歧视和排斥妇女的现象或明或暗地显现。在新的形势下,对如何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的现实状况,如何持续推进妇女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提供了指南。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但“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8]170,“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9]453妇女受压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妇女的解放也只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步一步地实现。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目标的妇女解放,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还受生产力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影响,还受精神文明程度影响。[10]10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不平等作为社会各种不平等现象中的一种,将会长期存在,并表现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还指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人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又不完全屈从于现实条件,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现实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社会条件、精神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距离事实上的男女平等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妇女完全可以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不断突破外在的限制,能动地创造条件,促使社会朝着男女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迅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社会阶层分化,群体利益矛盾凸显,女性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应的分化,差异性、不平衡性有所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底层劳动妇女是妇女群体的主体,是妇女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妇女整体发展的短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大力度的帮扶。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呼应底层劳动妇女的利益诉求,解决她们的发展需求,是妇女运动的重心。这一价值定位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妇女运动,只能是以为全世界劳苦妇女解放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理论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妇女谋解放谋发展的立场和情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411在等级社会中,价值观念与立场情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会通过行为主体的政治态度、价值标准、道德取向表现出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源自白人中上层妇女的女权运动,难以反映底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与发展诉求,无法从根本上为大多数妇女的解放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妇女解放运动更博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更高远的思维起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曾出现过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风潮,妇女界也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已不能解释现阶段的妇女问题”[12]44等观点。与此同时,西方各种女权主义及社会性别理论,被不断地大量引介进来,对我国妇女理论界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不可否认,包括社会性别理论在内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为解析妇女问题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多样方法,为中国妇女研究和妇女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但是,要准确认识妇女问题,揭示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本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趋势,仅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按照唯物史观的思维模式,把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问题放到一定的社会和历史中去考察,脱离一定的历史范畴,忽略基本的社会联系,削弱阶级、种族、性取向分析,是很难得到准确的认识的。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两性生活都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比较和鉴别是最好的老师。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10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3]7的声音在中国妇女学界又理直气壮地响亮起来。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揭示男女不平等根源和实现男女平等途径的社会历史条件;列宁和斯大林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推进男女平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仍有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并没有过时。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妇女运动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出发,还是从解决当前我国妇女发展的困惑与障碍着眼,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当代中国妇女事业必须坚守的信念,不能忘却的初心。

三、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是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是封闭、凝固的,而是一条流动的探索真理的长河。恩格斯说得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664因此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其一,中国妇女运动创造性地转化主题与路径,为被压迫民族的妇女解放提供了多样化的道路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早期对立特征出发,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途径,只能是参加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去,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中实现自身的解放。因为,“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15]“要真正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们就一定要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16]169同样,“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17]299,“从一切解放运动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妇女参加解放运动的程度”[18]180-181,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的解放也离不开妇女的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始终遵循妇女解放和阶级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将妇女解放运动纳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中,在实现民族解放中求得妇女的政治解放;带领广大妇女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妇女的社会解放;推动广大妇女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既为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才华和潜能提供舞台,又为逐步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创造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可以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和路径虽有所转换,但始终与人民解放和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也因此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这一成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西方女权主义者对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国家体制建制紧密相联系的路径选择,给予了普遍的批评和质疑。无论是自由女权主义者,还是激进女权主义者,“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一个社会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那样出现完全独立于建制的女权运动,则说明女权力量不彰。而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形成的国家女权主义,在这样的标准下,不再是令人激动的模范,而成为全球发展与性别平等视野下的失败案例”。[19]国内有学者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妇女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妇女平等地位问题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们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这使我们无法断定,享受着平等公民权的女性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她应该有的一份权利还是被强制规定的一种身份。”[20]25-26有学者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的解放,是国家“恩赐”的、是“超前”的、是“去性别化”的。[2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妇女的解放是在男性主导的国家和民族解放振兴当中兴起并发展的,这样的妇女解放算不上真正的妇女解放;中国妇女获得的所谓“解放”,“不过是蕴含了男性主导的国家民族主义以‘解放’的名义强加于传统妇女的一种现代化暴力”。[22]

妇女解放的路径,只能由各国妇女依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妇女解放的“成色”,也只能由广大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来自主评判。妇女是“人”中的“女人”,妇女解放应该始终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从人的解放来说,消除性别等级与消除非性别等级同等重要。妇女运动的先驱奥·倍倍尔曾经指出:“人类的进步就在于消除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性别与性别之间的所有隶属关系。除了自然为了达到自然目的所设置的两个性别之间的差别之外,一切差别都是不合理的。”[23]247中国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人的解放相结合,中国妇女运动与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进程相联系,这一选择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妇女发展实际。

其二,中国妇女运动创新性地确立女工和农妇是其主体力量,开阔了不同国度妇女运动主体力量的选择视域。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4]658-65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其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工人阶级所占比例很低、女工数量很少的实际出发,突破以往国际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主体是女性工人阶级的定式,将中国妇女运动的主体力量定位于女工和农妇,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乃至民族和人民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光辉思想至今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性。[25]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未脱离农业人口居多的状况,农村妇女在女性中仍占据重要分量。城市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中产阶级女性有所增加,但还不稳定、不成熟,蓝领女性工作者仍是女职工的主体。因此,今天中国妇女运动的主体力量仍是女工和农妇,这是中国现实国情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主体力量的创新性发展。

其三,中国妇女运动对男女平等和谐关系的探索与推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理论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难以支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聪明才智,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因此男女不平等现象还会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但这一时期的男女不平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6]373因此社会主义时期的男女平等运动不是以男性为斗争目标的“女权”运动,而是两性共同参与的,以男女平等占有社会资源、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平等分享发展成果为前提,以达到两性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妇女运动将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以建立两性均为独立的社会主体,相互尊重、互助友爱、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性别关系为宗旨。这种男女平等和谐的观念,不是以压抑女性发展来支撑男性发展,也不是以牺牲男性利益来换取女性发展,因而它是社会平等和谐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男女两性应该携手共建美好生活,也应该携手共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中国妇女运动对男女平等和谐的理解与追求,为男女平等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也为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理论贡献了新的思想元素。

诚然,当前妇女解放和发展中提出的重大而急迫的现实问题,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的妇女问题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新的解析和应对。因此,深入挖掘和承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宝贵遗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神圣使命,也是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应有责任。

猜你喜欢
妇女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妇女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