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睿
文学是一个无比宏大的领域,大师数不胜数、经典不计其数。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网络到现实、从诗歌到散文,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只得像警幻仙姑所言“不过择其紧要者”论之。
1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眼中的经典文学名著
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门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按载体,可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按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按体裁划分,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按时代,又可以分为古典、近现代、当代等。所谓文学名著,就是在文学领域中艺术成就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广、读者评价比较好,并且经过时间检验过的这一部分文学作品。经典文学名著,顾名思义,就是这些作品里面经过时间检验的上乘佳作。
2 吹尽狂沙始见金——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文学名著
名著常是心血结晶。每一部文学名著都经过千锤百炼,是作者心血凝结而成。体会到作者的艰辛,才能了解名著的价值。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何况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做这种事情是不入流的。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这样一部伟大作品居然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条件下创作的,当真“字字看来都是血”。国外作家也如此,以勤奋著称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对作品精雕细琢达到极其挑剔的地步,稍不满意即付之一炬。为了描写《包法利夫人》的结局部分,甚至不惜以身服毒,感受中毒的滋味,用心之苦、写作之艰,可见一斑。
名著里有历史文化。文学的最大作用是能够留得住时间和空间,它可以拉近古今时间的距离。写文就是写人,写人就离不开交代人所在的时代、所处的环境。因此,名著就好比百科全书,几千年的文明史,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随意走进历史的一个房间;名著就像导游图,江河湖海、天上人间,把读者带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领略那里的文化傳承。名著里面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读者了解特定时代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打开了一扇生动的窗户。
名著描绘人间世事。比如《红与黑》,于连带着虚伪的面具,以恶对恶、以怨报怨,用不道德的手段对抗不道德的上流社会,“以伤害人心的方式打动人心”。再说红楼,据说有人做问卷测试,80%选择与薛宝钗做朋友,理由是林黛玉尖酸刻薄难相处。然而,《红楼梦》第三回“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不久宝玉出场,“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外孙女不愿比孙女强,充分照顾贾母面子。能说林黛玉一点都不通人情世故吗?
3 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做过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的调查,《红楼梦》高居榜首,其他三大名著也都上榜。无独有偶,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也列过“最招人恨的书单”,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尽皆“中枪”。
读了几百年的书,到今天怎么就读不下去了呢?许多人说,读大部头,我没时间——这么厚的书,既没时间翻、也没时间看、更没时间去研究里面的人物关系、琢磨其中的情节变化。而越来越普及的“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以及短阅读、微阅读,也已经让很多读者难以回到过去,去适应那些大部头名著。能看电脑不看电视,能看手机不看电脑,能看微博不看短信,能看微信不看微博,总之越短越好、越薄越好、越省劲越好。当然,浅阅读不能说一无是处,也不能说一点东西都学不到。如果能把浅阅读、微阅读作为深层次阅读的一种有益补充,还是很好的。
一位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阅读?
赏析其中的文采精华。阅读文学名著,首先接触的是它们的文本语言。每一部名著,都堪称一座语言文化宝库。文学大师们表达世界的奇妙语言,往往经过无数次的推敲,给我们以无尽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品味语言入手,领受文学名著语言的特殊美感。品味语言之美,能够获得良好语感,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比如《边城》,语言之灵性,犹如一条没有被污染过的溪流,淡淡的、宁静的、悠远的,既像散文,又像一首古朴隽永的水墨江山,让人更深层地理解生命的涵义。即便是外国的文学作品,经过名师大家的翻译,无尽的语言美感也是一种享受。
品味作品的人物形象。名著的成功,往往在于对人物的刻画非常传神、塑造十分生动,几乎每一部名著,都成功塑造了一个或一批人物。在文学的世界里,大师创造作品,作品塑造人物。读《堂吉诃德》,人们分明看到堂吉诃德在桑乔潘沙的注视下,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向风车发起冲锋;读《悲惨世界》,人们仿佛看到冉阿让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怀抱中幸福死去;读《竞选州长》,我们为主人公荒唐的经历而哑然失笑;读《德伯家的苔丝》,人们为苔丝坎坷的一生而唏嘘不已;读《红楼梦》,人们为黛玉葬花的清幽凄冷而潸然泪下。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读者也往往寄予不同的感情。
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阅读活动是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许多作家写作品,写的就是自己。卢梭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在《忏悔录》里面,卢梭叙述了自己50多年的人生经历,剖析了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善与恶,坦率得令人想象不到。《忏悔录》也因此被称为这个世界上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文字与思想,是组成文学名著的两大部分。对这些大师们深邃的思想,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以愈加丰富的生活体验来填补文学形象的巨大空间。而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又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一部《红楼梦》,少年时读也许只能看到一点缠绵悱恻的爱情,老年时读更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跟生活阅历有关系。但人不可能有了全部的生活阅历以后再去阅读名著,现在读不懂的东西,若干年后有了一定的阅历会突然悟出点什么,所以无论何时不能放弃阅读。
激发坚持的勇气信心。说实在的,面对名著大部头,动辄几百页、几十上百万字。尤其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种动辄几百个出场人物的鸿篇巨制,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看不下去、想放弃的感觉。一般来说,只要把这种感觉克服下去,开一个好头,下面就会好得多。文学名著这么多,怎么读得完?没关系,即便只读了一本红楼梦,你也完全有可能比肩易中天、阎崇年。只要读得够深够透,你,就是下一个大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