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经典持续思考

2018-02-08 19:21李继凯
读书 2018年2期
关键词:鲁迅

李继凯

从“五四”时期开始至今,“弃医从文”的鲁迅和被不断言说的“鲁迅”业已合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便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且内涵丰富的“鲁迅文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阎晶明在读研究生时就进入了鲁迅研究的行列,此后路漫漫依旧寻寻觅觅,思纷纷仍然上下求索,观照经典,延宕至今,对鲁迅且读且研始终“不离不弃”,那种内心的关切和细密的思考渗透到《鲁迅还在》的字里行间,读之似可触到其文脉的律动和文字的温度。可以说,“鲁迅”成了阎晶明最持久、最深入的研究对象,“鲁迅”也已成了他思考评说诸多文化、文艺、文学现象的重要资源和参照。

在信息爆炸时代,鲁迅依然是网络上的“活的存在”,鲁迅的“存在感”非常突出,笔者从某学术论文统计看到,近十年来每年发表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都在一千篇以上,年均则达到了一千二百余篇,由此足可显示学术界近些年来对鲁迅持续的关注和热情。尽管同时对鲁迅的围攻和诋毁也不绝如缕,但都无碍鲁迅的“还在”和“还火”,更无法撼动鲁迅作为经典作家的重要地位。无论在鲁迅的生前身后,都有众多有心人在关注他,并悉心探究其人生和作品的方方面面。

阎晶明新著《鲁迅还在》是他近十年来涉论鲁迅的文章结集,内中包含着他作为真诚的读者和认真的学者的全部热情及部分思考。他在该书“代序”中较为详细地陈述了自己阅读鲁迅的“心史”,表明一种来自切实阅读和感受所形成的“鲁迅观”,其间贯穿着他的一系列相关思考及观点,也为全书内容及表达方式定下了基调。在他看来,鲁迅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力车夫”,“愈走愈高大”,因为“他以甘愿蜡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出的毅力,为民族性格的铸造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由此认定,“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撼动”,“鲁迅思想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现实性”,“鲁迅思想活在人间”。他还认为:“鲁迅是鲜活生动的,活的鲁迅需要后人尽可能生动地表达出来。”该书共收入二十三篇文章,论及鲁迅思想、人生、创作及演讲等众多或大或小的话题。其中有宏观考察,阐述鲁迅的思想品格和文学风貌,更多的则是微观分析,述论能够折射鲁迅生命观的诸多生活细节。包括一些少有人关注的鲁迅吸烟、生病、居所等。举凡与鲁迅相关的这些话题本身就呈现着本书作者所关注的深层问题和人生焦点,如“暗夜里的思想者”“鲁迅的吸烟史”“鲁迅如何‘记念故亡者”“鲁迅的城市居住史”“鲁迅与酒”“鲁迅笔下的鸟兽昆虫”“鲁迅的疾病史”“鲁迅小说中的孤独精神”“鲁迅为什么不写故宫”等等,都很能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观察视角,内蕴着独特的感悟、独立的思考及独到的观点,力求材料丰富且多取自原著,尤多见微知著,且能娓娓道来,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展开的分析大都能够切中肯綮,逼近人生深切、细微的层面,努力彰显和呈现着真实的活生生的鲁迅,既不神圣化鲁迅,更不妖魔化鲁迅。由此在“接受学”意义上呈现出一位“还在”的“当代鲁迅”。尽管他在全书中没有特别留意哲学层面的思辨,讨论鲁迅是否是“存在主义者”以及此在、彼在、远在、近在、情在、缘在之类的玄虚概念,但他确实在深切地关注和追问着“现在”“将在”的鲁迅是否“还在”“仍在”,并且通过可信的日常事实、丰富的文献史实以及体察入微的细致分析,生动有力地一再说明了鲁迅的“还在”以及“仍在”的方式,其中也多见对鲁迅生活细节的凝思和反思。诸如鲁迅对黑夜的独特感受——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鲁迅吸烟其实也会顾及别人对“烟雾”的反应;鲁迅文章里满眼可见以禽兽“斥人”和“师法”昆虫的文字;鲁迅文字中很少见到“故宫”的踪迹原本和他反皇权的思想有关。像这样的发现和揭示以及真切入骨的表述,在该书中比比皆是,既能增人感,亦能启人思。阎晶明曾撰文评说他人著述,主张应充满真诚地读解作家人生及作品文本,不能“以偏爱式的态度去臧否人物,一味呵护,一味辩护,说真话,讲道理,重事实,求真相,不避历史的复杂纠葛,但不做定论式的评价。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写作态度和方法”(《“飞蛾扑火”者的精神磨砺——读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0一五年十一期)。在很大程度上,《鲁迅还在》一书也践行了这样的写作态度和方法,致力于“人化”鲁迅而非“神化”鲁迅,这种努力不仅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学术意识,而且也体现出强烈的“活在人间”的传播意识。

目前在鲁迅研究界推崇的多是“学院派”的长篇大论,尤其是注释多于本文的考据式文章多被认为是足见实力和功夫的上乘力作。其实,探究鲁迅和言说鲁迅的方式原本可以多样,鲁迅本人表达对世事人生、文史科学的看法就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有典雅论文,有学术专著,有文献汇编,但他采用最多的恰恰是随感杂文的方式。阎晶明长期从事当代文学评论,与作家们交流很多且经常撰写评论文章。在他潜心阅读、研究鲁迅的时候,格外留意将源自阅读的真情实感随时诉诸评论文字,这也是他最拿手、最擅长的表述方式。而读写的体察细微,述论的行云流水,将学术性、感受性以及可读性紧密结合,進而也形成了自己迥异于高头讲章的鲁研文体样式。仅从该书诸多篇章的“正题”篇名而言,无论是借用还是自创,都可以看出那种用心甚深、用语精到的“文心雕龙”之美:用《“起然烟卷觉新凉”》为题来再现鲁迅吸烟的情景,用《“故人云散尽,余亦等轻尘”》来形容鲁迅怀念故人故去的悲伤,用《“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来趣谈鲁迅的饮酒,用《“病还不肯离开我”》来表达鲁迅缠绵病榻的无奈,用《何处可以安然居住》来述说鲁迅在城市间的漂泊,用《一段情谊引发的歧义纷呈》来缕述鲁迅与藤野先生结缘引发的歧见,用《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来评析鲁迅对萧伯纳访华及相关报道的态度,用《或可以斥人,或值得师法》来介绍鲁迅笔下鸟兽昆虫的独特作用,用《改变命运的序言》来评说鲁迅为“二萧”小说作序的举荐行为,用《历史尘埃里折射梦想纹路》来概括北冈正子论鲁迅的特点及贡献,等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很能见出一种令人羡慕的“驾轻就熟”和“吐纳自如”的功夫。他的许多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惜墨如金,无论选题大小,都尽快进入主题,简洁明了,同时也力求措辞精微准确、意味深长,不尚偏激,且能留有余地,勉力获得从容的笔致及境界。

(《鲁迅还在》,阎晶明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祝福》漫画版
孔乙己
回望鲁迅(二)
《鲁迅遗风录》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鲁迅理发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