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
金鸡离去,瑞犬登門,在寒风依然呼啸、冰雪世界的二月,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春节。
当写下这一篇文字的时候,在我们国家,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们,正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即使有时暴雪会不期而至阻滞交通,但寒冷的天气和厚重的冰雪,却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一个个交通枢纽惊人的客流数据,体现了千千万万家庭对阖家团聚的企盼。他们同时带着疲惫和幸福回到家乡,看上去只是为了在迎接新年的钟声和鞭炮响起之时,全家人能够一起坐在餐桌前,吃上一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
这颇具仪式感的环节,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跨越工业化的喧嚣,一路走进当今这个信息高速流淌,极为看重速度与效率的社会。为了团圆的氛围,我们宁可暂时放下紧急的事务,在效率方面做出些许让步。
冬日的严寒与团圆的温馨,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纽带所连接。寒冷和缺乏阳光,让人难免生出孤独和苍凉的感觉;当一个人远离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在遥远的异乡奋斗,辛劳、寒冷与漂泊心境的夹击,往往会强化这种感觉。
有一个极端情境下的例子,或许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种心境。1958年年底,猎手亨利·鲁迪独自留在接近北纬80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度过了极夜;开春之后,面对一支探险队“你难道不怕黑夜”的提问,他用颇为诗意的语言讲起了自己当时的感觉:“我看着暗夜包裹起太阳,把它淹死在血色与蓝绿两色的杂糅之中;极地的夜晚(如野兽一般)扑在我身上,呼出死亡的寒气;而寂静在我的耳朵里低语。”他的每一个词,都流露出对大地重获温暖的渴望。
此后,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我们得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我们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在冬日里不由自主地憧憬温暖的事物,那可能是温泉带来的放松,美味的热餐和热饮,当然,还有与家人的团聚。这最后一项已经刻进了我们的本能,因为人类向来是聚合成众的动物。
所以,古老的火塘有可能换成现代化的电暖设备;人的居所可能从聚族而居的乡村,变成熙熙攘攘的城市,甚至是在难得见到阳光的冬日极地。但不会改变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对亲友之间团聚之暖的渴望。我们有可能为节日附缀上许许多多的含义,但拨开一层层的外壳,我们终会看到发自人们心底的对故里与团圆的渴望,因为那象征着得到保护与扶助,远离危险和恐惧。
这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展示了各种“春节元素”的魅力与其背后的科学。从贴在门上的对联,摆在餐桌上的美食,到各个民族的春节民俗,再到地热矿藏带来的温泉之旅和冰冻圈世界的雪冰艺术,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反映出全人类在冬日里共通的内心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