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e-Science科研模式下,专业图书馆所依赖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利用环境发生了巨变[1]。多层次的用户信息需求、富媒体化的知识内容,使专业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信息组织、知识管理、开放存取、科学数据监管等方面面临新的机遇和全方位的挑战,在战略研究、知识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关键转型。本文根据航空医学科研信息需求,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医学图书馆如何开展科研知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馆藏已经从纸本资源发展到数字资源、数据资源,有的图书馆甚至收集科研常用的“计算工具”软件包作为馆藏供科研人员使用[2]。在物理空间上,图书馆从“藏书楼”发展为支持研究与创新的“创客空间”[3]和融入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元素的“智慧图书馆”[4]。在知识创造方面,数据科研已成为普遍范式,知识产生效率大幅度提高。文字、声音、影像等资源都成为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多源信息/知识融合成为大趋势,知识发现、数据整合、馆藏资源整合等已成为图书、情报、信息学领域融合研究的关注点,生物信息、医学信息的融合研究在国外信息学领域已成为较为突出的侧重点,如期刊InformationFusion。大数据环境下三者的融合,就是将大量多源、异构、动态、碎片化、不确定的数据源、信息源、知识源相融合,从中挖掘出隐含的、有价值的、尚未被发现的信息和新知识[5-6]。
尽管技术、对象、服务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图书馆储存资源、传播知识、服务用户的宗旨始终未变。当前,跨媒体多角度关联方法已经能够将碎片化的医学信息连接起来,从中挖掘有用知识和模型并进行智能推荐,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关联。技术的前进为我们及时感知并利用这些技术成果[7],更细粒度地挖掘航空医学科研需求,进行多源航空医学知识融合的多角度感知与推送,为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如知识融合方法为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整合、网络文献的集成、异构数字化资源整合、知识库组织、知识地图构建、本体构建等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和途径。知识融合通过发现知识并和其他知识相互联系从而生成新知识,并减少“孤岛式知识”[5]。
如何顺应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利用最新技术和工具,高效存贮信息资源,尽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传播知识,服务于所处时代的科研创新,始终是医学图书馆不变的主题。
在航空医学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是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的客观需要。大量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的项目,对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跨学科研究人员的文献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跨学科研究“问题导向”的属性也加速了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合作。面对同一研究主题,国内外科研人员在文献需求上会有哪些具体差别,如何发现这些差别并予以满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作为保障航空医学研究的专业图书馆,我馆的地位和作用与科研人员信息需求不相匹配,资源获取渠道单一,且缺乏合作机制。通过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未构建起全方位获取信息情报的手段、渠道。多数科研人员只在进行课题情报研究的同时收集和获取与航空医学有关的情报资料[8],文献获取方式落后,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由于互联网使用便利,很多科研人员在信息获取方面对图书馆、图书馆员高度依赖,他们在航空医学创新研究过程中有明确的信息需求。为做好信息保障与知识服务,我们急需加强同兄弟单位的合作,强化多渠道资源获取能力,努力实现由协作协调向联合共享的跨越。
图书馆员需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并且还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否则就无法完成收集信息资源、传播知识、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使命。近年来,国内外多家专业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融入科研一线的服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根据研究人员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开展循证医学研究、高等教育学科评价、智库服务等[9-12],服务范围广泛,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此外,学科融合与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图书情报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科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传统的图书情报和医学领域、医学数据结合更加紧密,医院信息化、卫生信息化也引入更多图书情报的技术、方法。
相对于其他兄弟单位,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信息服务模式仍显滞后,通常是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时提出查新检索申请,信息服务人员才按其要求开展信息服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随着医学信息服务向着内容数字化、手段网络化、方式多样化、资源共享化的方向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而情报人员(馆员)本身创新意识不强,加之任务限制和其他诸多原因,走出去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不多,自我充电不及时,信息素养亟需提升,在情报研究与提供知识服务方面与国内外同行差距还比较大。
作为规模小、地位作用要求高的专业图书馆,面对上述困难与挑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服务创新。
通过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13],听取大会报告与现场的学术交流,我们对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无论从学科理论研究还是情报实践研究的角度,关注多源信息融合已成为信息情报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与趋势。在大数据环境下针对海量的多源信息,构建一个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情报工作模式与方法体系将是情报领域新的发展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大会关于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学领域的应变措施、研究探索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报告,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医学信息事业最新的学术成就与进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就是加强航空医学健康医疗数据的研究应用。而当前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与岗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建设终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能力素质。
从我们目前的情报研究人员/馆员总体情况来看,人员结构、信息素养和知识结构都有待改善。针对情报研究与信息服务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促进中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对人才不能只使用不培养,要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人员参加专业和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图书馆应千方百计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并将此作为专业图书馆的重要工作。
当前我所的一些航空医学科研人员信息意识仍然淡薄,不了解航空医学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认为信息检索是图书情报人员的职责,与科研人员自身关系甚微,严重影响其参与科研创新的实力。据我所图书馆读者上网登记统计结果显示,经常来馆检索中外文数据库的几乎都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而年长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对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很少问津,其首选的信息资料来源仍然是纸质文献。
因此,图书馆员要制定周密计划,着力加强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技能,同时加强其对网络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利用,使其能够高效利用多来源数据信息,对信息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和快速发掘及分析判断所获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与合法性的能力。科研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及时发现、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掌握航空医学最新进展及科研动态,从大量信息与数据中找出其中可能的关联和知识,避免科学研究中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创造力障碍,以确保高的科研起点。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军队层面来看,大数据已与我们工作、生活、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尤其对科研工作来说,是获取信息、整合资源、探索需求的重要渠道。建议对图书馆所订购的重点专业期刊、会议文献等进行数字化整理,使其在政工网上共享,提高航空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为航空医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航空医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本所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研究获得的,收集本所科研人员历年来的科研成果,包括专著、教材、论文、专利及重大的技术改进项目等,特别是相关科研数据,对今后的研究弥足珍贵。因此应建立研究所科研成果数据库,便于各类科研人员查找、利用有关的信息/数据资源,避免重复性研究,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同时还应积极推进有关飞行员训练、健康、飞行及时间管理大数据建设,以便推进科研工作,更好地为保障飞行员健康及提升飞行战斗力服务。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利用知识融合技术,解决航空医学知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获取知识正确度低、知识片段残缺、冗余等问题,通过对知识的有效集成提高航空医学研究的创新潜能。
用户行为感知是移动社交网络中的关键前沿技术,了解用户、收集与用户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对用户的行为活动进行准确的感知预判,进而向用户精准推送其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服务,是提供精准服务的前提[14]。
鉴于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我们无法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感知科研用户的需要,但是可以通过内网分析科研用户的关注点,从而预测其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定制与推送,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创建相同兴趣爱好的科研社区和共享文化并加以维护,为图书馆员与科研人员提供动态、持续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信息、数据与知识,使科研人员能够在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中,进行高效率的头脑风暴[15]。这有助于掌握航空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数据、云技术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专业图书馆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主动学习、积极创新是医学图书馆员提高科研信息服务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馆是集情报研究与图书馆服务为一体的航空医学图书馆,存在经费增速缓慢、人员不足等问题。通过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各种高新技术会议和合作发展论坛,在多渠道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取了大量有用的信息,提升了做好航空医学科研精准服务的信心。
图书馆员参加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经历、增长知识、发现不足,更加明确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路,坚定未来的努力方向。
具备终生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图书馆员,可以参与科研团队,辅助科研人员了解、利用各种知识发现工具,使其能在快速了解相关学术前沿和动态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进行扩展和延伸,以获取与自己研究方向贴合度更高、新颖性更强的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更好地进行航空医学科研创新。